|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弥勒佛与弥勒人

弥勒佛与弥勒人

关键词:弥勒佛与弥勒人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弥勒佛与弥勒人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nanshanw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9532

    已有2网友参与纠错

弥勒佛与弥勒人
http://www.mile.ccoo.cn 作者:白云居士  信息来源: 弥勒在线 2006-8-12
【字体: 】  【打印本稿】 【 【关闭】

 
mile

弥勒川原壮阔,山水雄奇,北踞龟岭,南阻巴盘,东有曲总之险,面临阿欲之雄。东西南三面盘江潆绕,势如襟带,犹如大写字母“L”,东山西山雄峰对峙,甸溪河穿行在弥勒坝、竹朋坝肥美土地之间,自然形成大写字母“M”,这恰巧是弥勒大写英文字母的缩写。西方人称赞这里有快乐的民族是欢乐的海洋,土生土长的道家称赞这里是鬼斧神工景自天成;来自邻国的佛教士们赞美这里是佛国净土,竟能与未来佛同缘。这里素有“烟糖之乡”、“歌舞之乡”、“东方波尔多”美誉,奇特的景观,丰富的物产和众多的名人,以及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杨升庵、徐霞客、杨绳武都对弥勒美丽的山水和人文写下许多脍灸人口的诗篇。而被推崇为弥勒八景第一山的锦屏山,更当之无愧地成为弥勒的第一名胜。自古以来,它就以浑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旅游自然山水景观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和香客。

据清乾隆《弥勒州志》载:“锦屏山,城北二十里,上有玉皇阁,下有弥勒寺”。“锦屏泻玉,城北二十里,寺出林中,泉流山半,俯瞰郡治”。《新篡云南通志》说,明“天启六年(1626)有僧如玉得地锦屏,募资兴建弥勒寺。其时,州内佛教盛行”。正如清初乡贤马徐珍在《弥勒寺记》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州以弥勒名,自宋迄元明因之,五百有余岁,其治好佛,其化于于,其觉徐徐。抱朴而不筐,随缘而治顺,其乐可知也。寺以弥勒名,创自天启六年,有僧如玉得地于锦屏山,高山流水,适当京省之道,知府萧公思悠嘉之,贡生杨官、耆民王诗政等成之,后道流守法义募建玉皇阁于上间,本府知府杨洪谟修之,嵌空萦翠,奇胜以增,中间遭变乱,修补门廊,有僧书玄而常住倍增,教治愈兴,行旅之所游观,缁流之所乐聚,骚人剑客之所托寄。州又因寺重焉。入是寺者,远俯雉堞,近间村落,青萦白,髻崎带澄。峨岭圭山之画黛,盘江玉津之染翠,林莽田隰之布错,耕云犁雨之点缀,烟霞雪月之变态,悠忽于昏旦,纷披于灌垣,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游日,烦虑顿消,所谓入弥勒院中行愿,具足得大欢喜者矣。惟弥勒尊佛,圆通显教暮途穷,随处称尊,丛林普供,独吾郡以郡称,则衣钵之所流传,官这所变化,独为钟灵,当如宝应瑞,一佛出世者,畴敢当之。予至此,当俳徊不忍去也。寺成三十余年,读印主其事,乃始以碑请,予为书其概如此。”读罢《弥勒寺记》,三百多年前弥勒寺兴盛情景历历在目,贡生马徐珍写《弥勒寺记》应该是“寺成三十余年”即天启六年之后三十余年(1656)。那时山中古木成阵,枝干劲挺;绿茵如染,奇花争媚。峰峦迤逦,的观苍翠欲滴,遥望浅淡似雾,悬崖飞瀑,宛如玉龙自九天垂悬而下,尽情地啜饮着山中的新绿,又好像一抹银弦铺展在碧柔的琴床上,雍容地弹奏着冷冷的天乐。明代葛一龙先生有诗赞叹:

“一宇嵌山窟,重重开晓烟。青飞岩下水,绿覆树头天。境醉耽幽寂,僧高净俗缘。不知州与寺,名立竟谁先。”如果永才三百年前能与一龙先祖同游,大概也会胡诌几句:“到处青山到处家,旋敲石火煮新茶。老祖携我锦屏去,山泉旁边话桑麻。”

佛陀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然而草木无言,飞鸟传声。去年,我到鸡足山,与高僧游金顶山,高僧告诉我,佛的觉悟有三种境界:其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二是看山不是
山,看水不是水;其三是看锦屏,还是半生不熟,很不那么清楚。

山川锦屏美,处处皆诗情,敲石火,煮新茶,在脱落身上古,酣饮祥和,可以欣然地感受着季节的流转,超绝于尘世的喧扰。曲径能幽处,净居禅意深。沿着潺潺的小涧,一条小径迤逦地通向山间,走入群峰环抱,从水萦绕的山腹,来到一座山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镶嵌在弥勒寺南墙上的唐代草圣张旭“飞去流霞”四个大字,字高2.05米,宽1.35米,是民国年间重修弥勒寺时,弥勒乡贤马士廉、汤培初、杨载清等人从曲靖城头上摹模而来的。此四字气磅礴,龙飞凤舞。到了山门,抬眼望,额首的“弥勒寺”三个大字,饱满有力,一见就知是出于全国佛教协坐主席赵朴初之手。进了门,便是名闻滇东南的古刹弥勒寺,寺为清一色的砖木结构,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关于锦屏山的景致,有文友说:“重重叠叠山,弯弯曲曲路,叮叮咚咚水,高高低低树”。看来一篇小文是难以道明的。

老子云:“大辩无言”。

千年锦屏山是无言的。

欣赏着这些目不暇接的文化瑰宝,意犹未尽,信步来到临济正宗第三十六弘法大师通彻和尚墓前,不由得让人想起弥勒寺与弥勒县、弥勒佛与弥勒人,这一互不关联,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但去是实实在在摆放在今天的弥勒人面前,需要我们弥勒人认真对待的问题。

弥勒作为地区行政区划,列入国家史册名录,它是以同并县、律高县出现,而不是以弥勒县出现,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在今弥勒东北部至石林县南部一带设同并县,属郡;公元前109年,又在今弥勒县西南部一带设律高县,属益州郡。同并县律高县在历史上存在了859年。弥勒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出现在文献史册上,是在唐朝的天宝期间,即云南的独立王国南诏崛起之后。它也不是以弥勒县出现,而是以弥勒部出现。史载,唐天宝七年(748)些么徒蛮之裔弥勒部得葛甸、巴甸、部笼甸而居这。从此,弥勒部雄踞滇东南542年,强盛的弥勒部及其部属阿欲部、吉输部、裒恶部、布笼部南诏、大理和自杞国等地方政权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弥勒作为中央集权后的行政地名是元至十二年(1275),元在弥勒部的基础上改设千户总把,过了15年,又改置弥勒州,成为中央集权管辖的第一个行政地名。这一历史阶段,一直延续到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时间长达480年。之后才叫弥勒县,相沿至今也才不过230年历史。

上述历史说明,弥勒除西汉至唐850年同并律高两县外,其余从唐天宝至今1256年时间都与弥勒有关,即马徐珍《弥勒寺记》中所说“吾郡以郡称”,即以弥勒称,此乃天下奇缘矣。而弥勒寺以弥勒名,相沿至今也才379年。所以历史的结论,是先有弥勒酋长,而后有弥勒部,而后有弥勒州,而后有弥勒寺,而后有弥勒县。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人最困难的是认识人类本身。”汉族民间有言:“人上一百,五颜六色。”彝族朋友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人的社会性本身是十分复杂的,人类在一个地区的群落又是由许多不同阶层的人所组成。就单个人而言,一个人看别人容易,看自己却难,尤其是脸面和背部,那就只能看别人,不能看自己了,要看也只好通过照镜子或摄影才能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对一个地区人类共同的优秀品质的赞美和对共同的弱点的批评,是比较困难。因为每一个区域内各人的出身、成长的环境、职业、文化程度不同的,不可能一个地区的都是一个模式。正如一个人看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往往比较清楚,而常常看不真切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一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历史上,弥勒的峨山甸水孕育了明未儒将杨绳武,在禹门寺苦读时,就写下“结舍禅林永不移,达人休笑有情痴;但将山水堪携去,文明胡生山谷时”抒怀诗篇,最后成为明未社稷之臣,边关战将。长眠于弥勒城西的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一生贫因潦倒,四壁萧然,但却时刻关心国计民生,寻求根除昆明水患的良方,写诗讽剌懒不治事的昏官,“自古民愁官不愁,陇上啼遍从斑鸠。龙王不下栽秧雨,躲在苍山晾日头。”清未的王炽,是在山河破碎,困难深重的社会背景下,以其强烈的爱国热情,超人的胆识,卓越的智慧,经商致富,富埒王候,一举成为云南近代史上“富甲全滇”的企业家,他创办的“同庆丰”、“天顺祥”票号遍及全国各大商埠,在香港和海防也设办事处。世界著名数学家“熊氏无穷级”定理的创制者熊庆来先生,早在1913年就立下科学救国理想,那一年,他考取公费留学,有戚人赵氏劝祖母止此行,20岁的熊庆来写诗志怀“祖母爱孙爱不溺,出言明达警姻戚。乘风破浪是前程,起舞正其效祖逖”。彝族爱国将军张冲,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之中,率领滇军184师坚守禹王山20余天,打退了日军的进攻,担任云南运使,引卤水到一平浪就煤煮盐,开创“云南盐务史新记元”,九次到虎跳峡考察,多次提出对金沙江上游的开发和南水北调方案,从18岁上“梁山”到建国后身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云南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除了上述这些中华顶级人物外,在弥勒这块红土地上,当然还有许多彪炳史册的精英人物,如清代的苗琦,民国时期的姜梅龄以及后来的朱家璧、姜昌、吴子谦、宣传智等。而这些人物,就是弥勒人的代表,人们心中的弥勒人。在弥勒这个特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里成长起的人,如果和外地人相比确实有很大的差异。

弥勒人与生活在皇城脚下的北京人相比,就会缺少北京人那种傲气、“猴气”和官气以及富有责任感的大气;与生活在长江口的十里洋场的上海人比,就缺少上海人的那种精明干练、智慧泛滥和商味十足的清明以及大都市的意识;与生活在天府之国的四川人比,就缺少四川人那种聪明、灵巧和无处不敢闯的“耗子”精神;与生活在孔孟之乡,在大海和商山交汇的齐鲁大地的山东人比,就会缺少山东人那种豪放、斯文和侠肝义胆的豪气;与生活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抗”的富庶之地的浙江人比,就会缺少浙江人那种好学、儒雅和发达的商业头脑;与生活在南奥大地的广东人比,就会缺少广东人的洒脱、智慧、善于思考和有钱大家赚和敢吃头道汤的闯劲和拼劲。

台湾作家柏杨先生在《中国人与酱缸》一文中进过一个故事:一个人问一位得道的高僧——佛教认为人是有轮回转生的,说:“我现在的生活既然是上辈子是什么样的人?既然下辈子又要转生,你能不能告诉我下辈子又会转生什么样的人?”于是,这位得道高僧告诉他四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这四句话,用我们今天的大白话说,那就是假定你这辈子过的是很快乐的生活,那么你前辈子一定是个正直宽厚的人;假定你这辈子有无穷的灾难困苦,那就说明你上辈子做了不少恶事。、

通过这个轮回转生的回答,我联想到了我们弥勒人,弥勒人之所以有今天的幸福安康、美丽欢乐、这跟弥勒人时时心中有佛,处处佛在心中分不开。

我现在还以乡贤杨绳武所撰《弥勒州免积压寺粮差记》为例,这位才高八斗的明未兵部尚书,写此文的时候为明天启二年(1622),这时的杨绳武才27岁,年纪轻轻,便受官绅名僧请托,写下当时弥勒地区佛教情景。其文曰:

尝闻佛氏之国名极乐,不知非何境界也。大约其人徐徐,其俗于于,无官府,无赋税,无力役差徭,若是则已矣。自流入中国后,吾徒之与,争削发以从。每一丛林,或五七人,或十百人,而动以千计。即我弥勒一隅,地无几,寺十数所。顶礼其说者,置田饭之,然非之硗,则赋之重者也。使其芸芸扰扰,执役以从事,则僧不僧,欲不俗,无惑乎走利如鹜者,比比然。先父母沈公特特垂怜,迩来兵变相仍,当事者处负责以毛土之义(语出《左传》昭公七年,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意指居住生活于此,都是国君的臣民)。三五年来,山僧零落不可言,各住持赴诉于萧父母,幸发大慈悲,不啻造七级图。众僧踊跃作礼,欲寿之眠,丐记于余。余且与众僧约,“有不守清规,不尊梵律者,能消此乎”?众僧曰:“敢不唯命”!“有不务梵修,不勤功课者,能消受此豁尔烦差,登尔极乐乎?不谓萧父母,非尔辈活如来不可”?众僧举手加额曰:“敢不六时称颂”。乃命匠勒之,诸如庙观等处,皆境内神,得在并免之例。

文中的沈父母、萧父母,皆为赞美之词,沈即明代弥勒知州沈仰,字山斗,四川绵州举人,入名宦,泰昌年升任福建运司。萧即明代弥勒知州萧思修,江南人氏,天启初年任弥勒知州,免各寺粮差即在其任内。明清时期,弥勒境内佛教兴起,比较有规模有影响的有锦屏山如玉和尚创建的弥勒寺,寺内主供的是弥勒佛祖,后来的通彻禅师,人寺为僧六十载;虹溪十八寨三台坡邱明和尚重建的华林禅院,寺内主供的也是弥勒佛祖,邱明禅师在寺任方丈六十多年,留下许多传说故事;弥东禹门寺,在解中和尚任住持期间,据说与云贵总督颚尔泰是同学加老乡,禅教文化盛极一时,寺内传有鄂的题匾“悬空妙相”;南乡牟尼山有牟尼寺,寺内主供的是释迦如来佛祖,对这一带地方产生深远影响。

经过多年的广征博彩,文物工作者在历经“劫难”的区域内,仍发现了一些佛经、佛刻和众多的佛文化艺术。现馆藏木刻版有开发集、观音大士、渊源集、普化集、余音集、鉴现集、同功集、经训集、论波迷以及文昌帝君、关圣帝君、孚佑帝君、孔圣先师等多种经文刻版。或许,这些佛刻版本,是祖先留给弥勒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为我们研究佛文化在弥勒的发展提供第一手材料。

好了,文章结束时,我想把父母教我的为善之言作本文的结束言,愿与各位高僧大德共勉:现在之福,积自祖宗,不可不惜;将来之福,贻之子孙,不可不培;现在之福如点灯,随点则随竭;将来之福如添油,愈添则愈久。



弥勒人,我们要一路走好!





参考书目:

《云南历史资料汇编》云南民族出版社

民国·卢汉《新篡云南通志》

清乾隆·周采《广西府志》

清康熙·吴永绪《弥勒州志》

清乾隆·秦仁《弥勒州志》

陶兴文著《云南人》云南人民出版社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2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