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甸溪河畔的那庵寺

甸溪河畔的那庵寺

关键词:甸溪河畔的那庵寺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甸溪河畔的那庵寺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nanshanw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941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黄汝兴 图文   弥勒在线版权所有

 

那庵寺原名洛伽寺、洛伽庵。位于弥勒市竹园镇那庵村委会阿阳村西500米的山坡上,明朝末年由洪通和尚募建,地址由阿阳村吴懋勳捐赠。庙宇依山而建,坐西朝东,背面是巍峨的西山,西山上有一村,名板凳寨(因地形似一条板凳),正前面是滚滚奔流的甸溪河,越过甸溪河便是一马平川,坦荡如砥的竹朋坝子。西边山上板凳寨有云峰寺,板凳寨北边山上是岩头寺,寨子下面是云峰瀑布,一条常年不断清亮碧透的龙潭水从板凳寨龙潭里流出,再从几十米高的山岩流下,好似一条彩练从天而降。

举目远望,竹朋坝尽收眼底,甸溪河向南滚滚奔流而去,东边翠屏山上的文昌宫书声朗朗,可谓:

“翠屏山上读书声,甸溪河畔那庵钟。”

寺院建筑古朴、典雅、庄严。那庵寺建有正殿即大雄宝殿,南北两院及大门,大门朝东,门两侧上书一幅醒目的对联“金炉香火千年旺,玉盏灯烛万载明。”正殿檐歇山顶,正殿通西,阔14.3米,进深10.8米,三开间二进间,抬梁式结构。占地面积1605平方米,寺内有“洛伽寺碑记”清雍正六年立,碑高2米,宽0.64米,书刻648字,正书,碑文记录修建洛伽寺的经过。由山门至大雄宝殿共三进。院内照壁高丈余,上书“天神”二字。檐厦板壁有绘画8块,画风古朴典雅,殿内供千手观音塑像,彩画八仙,色彩艳丽,栩栩如生。大殿两旁木柱挂有一幅醒目的镏金对联。

上联:

胜境自天开,不让琅嬛称福地。

下联:

名山容我到,何访溪畔问渔樵。”

庭院内有假山鱼池,亭台楼榭,回廊转阁,曲径通幽。庭院种有海棠、紫竹、桂花、月季、长春、玉簪等奇花异草,假山、鱼池相间,亭阁楼榭,曲径通幽。松柏长青,花香扑鼻,环境幽静,绿竹清逸,树木葱茏、溪流淙淙,大门右边有一棵古松,直刺云天,就像是一位守护神,日夜守护着那庵寺。那庵寺历来为竹朋地区的佛教和浏览胜地。有对联赞曰 :

“云泉飞腾,点那庵千春并茂;峨山拥翠,映甸水万世长流。”

 

                     一

 

明洪武十四年(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为统帅,蓝玉、沐英为副将,率兵取滇。明军入滇后,实行军民屯田,竹园坝(又叫构甸坝)南至朋普小黑山,北至白沙坡。建上伍村、中伍村、下伍村,每村辖五六个自然村。上伍村(今龙潭村委会一带)中伍村(今土桥、那庵村委会一带)下伍村(今普朋镇)。为了巩固其政权,稳定边疆,实行军民屯田,开发云南,大批内地军民涌入云南。明永乐六年(1403年)设竹园巡检。据传:竹园汉族的祖先极大部分是由南京高石坎、柳树湾而来。根据竹园张琨家中族谱记载:“其始祖张甫四于明洪武十四年随沐国公平滇,宦南宁知县。因平滇有功,其长子张清于永乐年间荫袭竹园巡检,故落籍竹园。”明天启年间(1627年),任监察御史的弥勒人杨绳武引甘蔗到竹园试种,获得成功,相继开始生产红糖、冰糖。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弥勒沿“市马古道”上连滇池地区,下通交趾(今越南)扩修成“开广大道”(昆明-弥勒-竹园-文山-广东、广西),竹园成了“开广大道”上的重要通衢,繁华热闹的商贸中心。经济的发展,佛文化也随之兴旺起来。明洪武初年,少林寺三老(至善、李巴山、武枚)之一的五枚大师,在西山丫口南面的白鹤山建盖白鹤寺(即云南白鹤寺)。小说《乾隆下江南》第六回中有在杭州擂台比武中,雷老虎被方世玉不幸打死后,雷老虎的岳父李巴山,女儿李小环一起找方世玉报仇,方母苗翠花深知方世玉不是李巴山的对手,必死无疑,不得不千里迢迢到《云南北鹤寺》找五枚大师求助的记述。这是竹园最早的寺院,五枚大师亲自主持寺内事务,诵经拜佛,教徒习武,治病救人,随后竹园先后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寺院数百个,比较有名的有:白鹤寺、那庵寺、云峰寺、万福寺、观音寺、腾龙寺、古岩寺、莲花寺、曹溪庵、石井庵等。

竹朋坝子像一条巨型的大船,行驶在万山丛中,竹园西边的丹霞山麓,板凳寨下,怪石奇岩,古木参天。芭蕉林立,蔓藤缠绕,莺歌燕舞,北有云峰飞瀑,南有山泉溪流,后是古岩矗立,前有甸溪河环绕,渔舟晚唱,林涛声声,此乃蓬莱仙境也。

明末时,一位名叫洪通的和尚,从内地云游到此地,被这南滇的蓬莱仙境给迷住不走了,他决定留下来,在此地建一座寺庙,修身养性,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于是他把自己一路化缘来的银子全部拿出来,又在竹朋坝子化缘了一部分,资金凑得差不多了,他请来工匠,组织施工,亲自管理。两年后一座金壁辉煌、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寺庙建起来了。洪通和尚把它命名为洛伽寺。院内种植奇花异草和松柏,涓涓山泉流入寺内,流泉波光,花红柳绿。盛夏风光旖旎,游人接锺而至,善男信女纷至踏来,烧香拜佛,香火鼎盛,梵音不绝。

名刹胜地:“经声凌北斗,乐韵贯南天。”

山门外居高临下,观竹朋坝子,形如船舟,翘首东望,翠屏展翼,听山脚下,甸溪滚滚,渔舟晚唱。

 

                     二

 

据传明末王妃曾来此避难修行,因此,在洛伽后加庵,后经多次重修,一直保存到现在。

明崇祯末年,明王朝已在风雨飘摇之中走到了尽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大军横扫明军,一路北进,兵临北京城下。此时的紫禁城内人心惶惶,惊恐万状,狼藉不堪,一片混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阴森森的北京城里,某王府大门紧闭,院内黑灯瞎火,乱哄哄的,女人们在忙着收拾金银细软,准备逃出北京城,躲避战乱。突然,大堂里的灯光亮了起来,疲惫不堪的老王爷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训话。

他眼睛布满血丝,声音略带沙哑,沮丧地说:“李自成这伙强盗快要打进北京城了,大明朝也快要完了,我也顾不了你们,趁现在他们还没有进城,你们各自去逃命,免得在家等死!”

话一说完,大大小小几十号人,顿时哭哭啼啼,都在为自己的命运担忧、发愁。

老王爷见状痛苦地低下头,无力地抬起右手,有气无力地说:

“走吧,大家快走吧!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顿时,全家人像惊弓之鸟,各自逃命去了,一溜烟功夫,都走了,偌大一个王府空荡荡的,死一般地寂静,只有最小的一个王妃,还站着不走。

王爷漫不经心地抬起头,看见她还站着不走,气愤地说:“你为什么还不走,等死啊!”

小王妃哭诉着说:“王爷,我那里也不去,我留下来陪着你,要死我们死在一起!”

小王妃是老王爷几个妃子中最年轻的一个,名叫云英,出自大家闺秀,二八年纪,貌美如花,聪慧娴淑,温柔娇巧,能歌善舞,擅长诗词、书画。老王爷对她宠爱有加,视若掌上明珠,经常与她在一起吃喝玩乐,共度良宵。遗憾的是,好景不长,与小王妃鸳鸯共枕,鱼水合欢一年有余,就遇上李自成举兵反明,攻打北京,明朝大厦将倾。他不得不遣散家庭妻室,割舍恩爱。老王爷从太师椅上挣扎着站起来,拖着沉重的脚步,微微颤颤地走到小王妃跟前,伤情地把小王妃搂入怀中,然后用双手捧起她那瓜子型美艳的脸蛋,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她那像秋水一样动情的眼睛。

老王爷嘴里喃喃地说道:“你傻哟,真是个小傻瓜。”

老王爷用粗大的手拭去她眼角的泪珠,像哄孩子一样地说:“你先走,待我处理完后事,随后就去追你,听话!”

小王妃搂着老王爷的脖子,撅起小嘴吧,撒娇地说:“你哄人,你哄人!”

老王爷哭丧着脸说:“哎哟,都什么时候了,我还骗你。”说完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封信和一颗硕大的玉明珠,还有早已准备好的一包金银细软交给小王妃,并嘱咐说:

“你收藏好这封信,这是我写给我当年的部下,云南的一位将军的信,你见到他,把信交给他,他会收留你的。”

老王爷又召唤来一位老女佣,对她说:“你在王府里做事已二十余载,为人厚道,做事谨慎,我已没有亏待你。此去路途遥远,困难重重。看你一片忠心,我就把小王妃托付与你,好生照顾。”

老女佣慌忙跪下,不停地磕头,信誓旦旦地说:“王爷请放心,小的一定照顾好王妃,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说完站起身来,拉着小王妃的手,一起给王爷磕了三个响头,便匆忙离开王府,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中。

老女佣与小王妃一起出了京城,她俩把自己打扮成农妇,母女相称。随逃难的人群一起向西南匆匆而去。

京城与云南远隔千山万水,山高路远,老女佣与小王妃一起相依为命,互相照顾,不辞辛苦,幸好她俩从王府里逃出来的时候,带足了盘缠。她俩从京城到山西,从山西到陕西,再到贵州,最后来到云南,不知走了多少个时日,终于到了目的地云南玉溪。她俩无比兴奋,云英拿着老王爷交给她的书信,按着书信上写的地址,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她俩日思夜盼的信中人。但是,她俩要找的将军已是垂垂老暮之人,因在军中得罪上司,吃了官司,解甲归田,中途家道没落,妻离子散,孤苦伶仃,过着日不饱腹的生活。云英看到此情此景,像是掉进了万丈冰窟,从头凉到脚。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找到了要找的人,却是此番悲凉的情景,怎不叫人失望、落魄呢?希望破灭了,万念俱灰。夜里她俩在野地里,望着满天的星星,放开嗓子大声地哭啊、喊啊,哭干了眼泪,喊哑了嗓子,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云英很想跳到河里淹死,一了百了。恍惚间她好像看到了老王爷那双期盼的眼睛,不!不能,我还要等着老王爷来找我呢!她俩浑浑恶恶地在野外过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太阳照常从东方升起,地球依然在转动,人们仍然像往常一样地生活。云英心里还有老王爷,还有许多放不下的事。所以她俩又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找个小客栈住了下来。一天清晨,她俩在一家小店里吃早饭,无意中听到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县叫弥勒县,她们好生惊喜。天底下竟然会有这么一个与弥勒佛同名的县,那它一定与弥勒佛有关,她俩带着好奇和向往,决定前往弥勒。第二天一大早,她俩收拾好行装,一路朝弥勒方向走来。数日后,她俩从西山丫口过甸溪河进入竹园坝,平坦坦,绿油油的一个大坝子映入了她俩的眼帘。初夏的竹园坝,一块块绿色的甘蔗田就像是绿色的地毯,铺在田野上,绿茵茵的秧苗拔节生长,荷塘里的荷叶一个个顶着绿帽子在轻风中摇曳舒展,亭亭玉立的荷花,风姿绰约,美艳极致。田畴相连,阡陌交错,沟河纵横,一个个村落掩映在翠绿艳阳中,小桥流水,花红柳绿,好一派江南水乡景色。她俩沿着甸溪河往南走,边走边欣赏沿途风光,不知不觉来到了板凳寨下面。只见山上飞瀑似银帘,山泉石上流,芭蕉林立,古藤攀崖,苍松翠柏中掩映着一座寺庙,古朴庄严,静雅肃穆,香烟缭绕,景色幽美。云英只顾看眼前的景色,不觉腿一软,一个踉跄,便爬在了地上,像是地上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再怎么用力也爬不起来,老女佣忙上前费了好大劲才把她扶起来。

“王妃怎么了?”老女佣关切地问。

“哎哟,不知整么了,我两腿无力,浑身酸软,眼睛发黑,实在是走不动了。”云英有气无力地说。

“王妃,我们进寺庙去歇歇,顺便烧柱香,好吧!”老女佣安慰说。

“唉,反正我是走不动了。就到寺里歇歇吧!”云英叹息着说。

老女佣扶着云英,一步一拐地爬上半山腰,走到了寺前,只见大门上写着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洛迦寺”。守门的小和尚见有一老一少的陌生女人到来,忙跑到里屋告诉老和尚。老和尚听后,忙起身前来迎接陌生人。当见到云英和老女佣后,老和尚一眼就看出眼前这个小女人并非等闲之辈,便双手合掌,举到眼前,口里念着“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然后躬身说:“请问施主,从何而来?”

老女佣忙回答:“师傅,我俩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路过贵寺,想到寺里烧柱香,顺便歇歇脚。”

老和尚面带笑容,热情地说:“欢迎,欢迎远方来的贵客!”

说完便领着她俩来到了大殿。

老和尚微躬身,抬起右手,微笑着说:“施主请!”

老女佣扶着云英迈进大殿,老女佣向功德箱里投了两枚碎银,然后点燃三炷香,插在香炉里,云英在笑咪咪的观音菩萨前虔诚地跪下,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双手合掌,口中不停地念叨着:“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请你大发慈悲,救救我吧,我已经走投无路了!”拜过观音菩萨后。老和尚把她俩带到了南厢房休息室,然后叫小和尚提来茶水,为两人斟满了两杯热茶。

老和尚殷勤地说:“施主好生慢用,好好休息,老衲还有点事,这就告辞了。”

老和尚领着小徒弟走了。留下老女佣和云英,她俩好生悲伤哟!前途渺茫,哪里才是尽头?也许是走累了,两人坐在凳子上和衣而眠。待醒来,已是傍晚,老和尚和小小徒弟提着斋饭来到了南厢房休息室。

老和尚热情地说:“施主,时日已晚,请用点斋饭”。

俩人已是饥肠辘辘,不由分说,抬起饭碗便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一口气吃了三大碗,吃完后,老和尚问她俩要到那里去。

顿时,云英的眼泪汩汩地流了下来,泣不成声地说:“师傅,实话告诉你,我俩已经走投无路了,请你行行好,暂且收留我俩吧!”

老和尚见她们也确实可怜,就同情地说:“山村野寺,寂寞难耐,既然俩位施主据暂无去处,那就留在寒寺吧,只是寺庙是修行、行善之地,生活清苦,你们受得了吗?”

“我们能吃苦,师傅能收留我俩,太感谢了。”两人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于是好心的老和尚就收留下了她俩,把她俩安排住在西厢房的一个单间里,王云英和老女佣暂且有了个安身落脚的地方,心里总算是踏实了些。

云英和老女佣就这样被好心、仁慈的老和尚收留了下来。她俩也是吃过苦的人闲不住,在寺里帮着洗洗菜,打扫打扫卫生,日子倒也过得清闲。

转眼间,已一月有余,但两个女人长期住在寺里总不是办法,时间久了恐遭非议。

一天晚上,老和尚到她俩住的房间里,很难为情地说:“两位施主可否有去处,你们这样长期住在寺里,会带来非议的,还是另寻出路吧!”。

云英自逃出了京城后,历尽千辛万苦,一路颠沛流离,几欲生死,但心里还存有一丝念想,老王爷还会来找她,带她一起回京城,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了,老王爷音信杳无,明王朝危在旦夕,与老王爷团聚合欢的念想破灭了。她终于看破红尘,决心削发为尼,皈依佛门。于是她向老和尚袒露了自己身世,老和尚感到十分惊讶,但又同情云英的遭遇,双掌合一,口中不停地念“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师傅,我俩逃难到此地,与家人远隔千山万水,举目无亲,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请师傅收下我吧!我意已绝,了却红尘俗念,削发为尼,一心向佛。”

云英说完扑通一声,跪在了老和尚的面前。老和尚见此情此景,心生悲悯,决定收她入佛门,只有这样才能让她在寺里长住下来,有个安身之地。

老和尚虔诚地对她说:“施主,可否想好,从此了却红尘俗念,专心念佛。”

云英爽快地回答说:“师傅,想好了。”

于是老和尚择一吉日,正式收云英为弟子,为其剃度,并赐予法名:慧静。

深夜,云英悄悄地对老女佣说:“大婶,谢谢你一路陪伴,关心我,现在你不用再陪伴我了,你到外边去找个男人,成个家,好好生活吧!”

说完,从她们带出来的包裹里拿出些金银细软给她。

老女佣十分感激,跪下给云英磕了三个头,泪流满面地说:“谢谢王妃,老奴以后不在身边伺候你了,王妃多保重。”

第二天一大早,老女佣就离开了寺庙。从此,洛伽寺里多了一位年轻漂亮,文静寡言的尼姑。

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清茶淡饭,不问世事,潜心钻研佛学,由于年青、睿智、勤奋。慧静不到三年时间便对佛学有了较深的造诣,深得老和尚的赏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慧静来到洛伽寺已十载有余,她不仅佛学造诣深厚,又深得寺院众僧俗的喜爱。老和尚已是古稀之年,主持寺里的事务已觉力不从心,他有意把主持之位传给慧静。

一天晚上,老和尚把慧静叫到自己的房间,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慧静到本寺来,已十载有余了吧!”

慧静谦恭地回答说:“是的,承蒙师傅的关爱,小尼在寺里过得很好。”

“我已逐渐老了,身体衰弱,很多事是力不从心了,慧静年轻、聪明,这几年对佛学的研究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是其他弟子们都不能相比的,我想由你来主持寺里的日常事务吧!”老和尚殷切地说。

“师傅,这恐怕不行,弟子不才,难以胜任。”慧静推辞说。“唉,年青人,要有所担当嘛!什么事都是由不会到会,凭你的聪明才智和为人,你一定能行,一定会比我干得好。”

慧静见老和尚很认真,已不好推辞,就应诺下来了。“师傅,弟子学着干,还望师傅多指教。”

一天早上,做过早课后,老和尚把寺里的所有弟子都集中在大殿门口,郑重地宣布:“今后寺里的事务就交由慧静来管理,大家都要服从和支持她,听从她的安排。”由于平时慧静对大家都很尊重,说话和蔼可亲,所以当老和尚宣布这一决定后,都说慧静当主持是众望所归。

就这样,慧静当上了寺里的主持,她不辜负老和尚的重托,做事认真负责,细心周到,讲民主,把寺里的事务做得井井有条,很受众僧的拥戴。

洛伽寺从洪通和尚创建以来,历经风雨沧桑,已逐渐开始破损,塑像、壁画的油漆已经出现脱落,墙壁破旧,有的屋面漏雨,阴暗、潮湿。为此,慧静想把洛伽寺重新装修扩建,她把自己的这一想法告诉了老和尚。

老和尚听后满面愁容地说:“是应该重新装修和扩建了,但是没有钱,没有办法,只得暂时维持下去,等以后有钱了再作打算吧!”

慧静乖巧、幽默地对老和尚说:“哎!师傅,你忘了小尼是从王府里逃出来的王妃吗?”

老和尚用手掌拍着自己的光头醒悟地说:“你看,我都给忘了!”

“那师傅知道王府里有钱吗?”慧静神秘地追问说。

“老和尚笑嘻嘻地回答说:“王府里当然有钱啰!”

慧静自信地说:“钱的事师傅不必担心,弟子一直瞒着师傅,我从王府逃出来时,随身带着些珠宝,王爷又给了我一颗夜明珠,挺值钱的,我一直把它藏在内衣里,一路上小心翼翼,生怕被盗贼抢去。幸好,盗贼没有发现我随身带着珠宝,只认为我是一个逃难的贫妇。”

说完,慧静打开一个小包袱,让老和尚看。“师傅,你瞧,这就是弟子随身带出来的珠宝。”

那些五光十色,熠熠闪光的珠宝,让老和尚看傻了眼。

“哟,老衲从未看见过这么珍贵的珠宝,今天算是大开眼界了。”老和尚羡慕地说。

慧静爽快地说:“我们把它变卖了,换成银子,用作重新装修扩建的费用,这也许是天意吧,让这些珠宝派上用场了。”

老和尚感激地说:“慧静把自己的私藏捐出来建庙宇,一片真心,难得啊,佛一定会感谢你!”

“师傅,这是弟子应该的,是弟子对佛的感恩,要不是师傅的慈悲,收留弟子,弟子恐怕早已不在人世了,这也许就是天命吧!”慧静感激地说。

“师傅就这样定了,我们准备动工吧!”慧静坚定、急促地说。老和尚笑得合不拢嘴,高兴得又念起了《金刚经》。

经过两年的时间,通过维修、扩建,一座金碧辉煌,气势雄伟的寺庙雄踞在西山脚下的甸溪河畔。维修、扩建后的洛伽寺,香火更旺,信徒众多,吸引来了四方的游客。

初春的早晨,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旭日东升,霞光万道,洛伽寺沐浴在金色的霞光中,山泉叮咚,百鸟争鸣,甸溪紫烟,渔歌声声。慧静早课后,心情舒畅,兴致勃然。她走到大院中叫两个徒弟搬来一张桌子,拿来纸笔、墨砚。迎着朝辉,放眼竹朋坝子,突来灵感,沉吟片刻,然后挥毫泼墨,在雪白的宣纸上写下了一幅对联:

“胜境自天开,不让琅嬛称福地;名山容我到,何妨溪畔问渔樵。”墨迹未干的毛笔大字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老和尚在一旁看后,拍手叫绝。称赞说:“此联不仅对得工整,有气势,而且字写的刚劲有力,娟秀清丽,透射出一种不凡的气质。想不到慧静还是个有学问的才女,这是我寺的荣幸!”

老和尚又转身朝大家说:“弟子们,慧静的才学、品德一流,又慷慨捐出自己的私藏,修缮、扩建本寺。而且又是本寺的主持,她对本寺功不可磨,为记住慧静的功德,因此,本寺不应再叫洛伽寺了,应改名叫‘那庵寺’,大家说好不好?”

众师徒异口同声叫“好!”。

从此,洛伽寺便改名为“那庵寺”。

 

                       三

 

日月经天,岁月如流。物换星移,朝代更替。历史的车轮滚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帝制走到了尽头,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在辛亥革命中顷刻间垮台了。中国终于结束了封建王朝统治的历史,实现了共和。然而,中华民族的苦难并没有结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等窃取。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然而,远在滇南边陲的那庵寺仍香火不绝,梵音袅袅。

三月阳春,风和日丽,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清泉潺潺,布谷声声。一天中午,一位身材瘦长、面目清秀、举止大方、一身戎装的青年军人,从竹园街到西山脚下的甸溪河边,坐船渡过甸溪河,沿着蜿蜒的山间小道,进走了那伽庵。他先到大雄宝殿上三柱香,跪拜菩萨后,游览了整座寺院。年轻军人被那伽庵的美丽景色和古朴、雅致、清幽的环境给迷住了,流连忘返,不忍离去。他求拜寺内主持高僧杨彬,杨彬主持高兴地会见了他,热情地把他迎进会客室。在相互交谈中,年轻军人向杨彬吐露了心声。他叫周必昌,贵州盘县人。生于1896年,幼读诗书,勤奋好学,学有所成,能写一笔好文章。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祸及民生。因不满现实,嫉恶如仇,遂投笔从戎,进入到云南军阀唐继尧下属某部,任连队司务长。他想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事与愿违,军阀们只忙于打仗,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当兵的欺压百姓,自己却无能为力,内心十分痛苦、彷惶。这次被上司派到竹园押运军粮,公务之余,他来到那庵寺想拜拜佛,散散心,当游览了那庵寺后,被那庵寺秀丽、幽然、静闲的环境和景色迷住了。倏地,一个远离红尘、遁入佛门的念头油然而生。因而想到那庵寺当一名门徒,不问世事,专心念佛。

杨彬师傅笑着说:“既然施主已看破红尘,愿入我佛门净地,老衲十分欢迎!但施主身为军人,入我佛门净地,恐有些麻烦吧!”

周必昌见杨彬主持高兴中又带着疑虑。就坚决地对他说:

“师傅,我意已决,回到部队后我自有办法离开队伍,到时我就来找你。”

两人似乎很有缘,边喝茶边交谈,不觉已至太阳落山。周必昌起身告辞。

杨彬师傅客气地说:“已到吃饭时间,施主不妨在寒寺吃顿斋饭再走。”

“不了,公务在身,不便久留。”周必昌婉言谢绝。

杨彬师傅一直把他送到山下河边,坐上渡船。这时,已是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从西山顶上一缕缕地照射在甸溪河上,波光粼粼,晚风习习。周必昌触景生情,当即赋诗一首:

落日晚照昏鸦鸣,

渡口苍烟舟自横。

船夫摆渡晚风起,

道别师傅上路程。

 

军阀混战世道乱,

报国从军错入门。

幸遇师傅多教诲,

解甲归隐远红尘。

杨彬双手合一,口中念道:

“阿弥陀佛,后会有期!”

他静静地站在河边,直到周必昌离船上岸,身影消失在茫茫绿色的田野中,才返回寺院。

周必昌返回部队后,像着了迷似的,六神无主,萎靡不振,

做事拖拖沓沓,丢三落四,当官的看他不顺眼,狠狠地骂了他一顿。周必昌借故父亲病亡,请假回家葬父,当官的立刻准假,好让他回家调整一下心态。周必昌金蝉脱壳,即刻离开了队伍,脱掉了那身讨厌的军装,换上便衣,日以继夜地逃到竹园,趁着夜色悄悄地潜入寺内,终身出家,皈依佛门。不久杨彬主持择一良辰吉日,为周必昌作了剃度,收为弟子,赐字觉明,法号善斋,。

1917年,师父圆寂后,周必昌继承杨彬衣钵,主持寺内事务,为那庵寺第三十七任主持。

为提高佛学水平,拓宽视野,1933年,周必昌遍游宾川鸡足山和昆明西山佛教胜地,自学地舆、命理、医学等知识。随后又进入中医学校深造,学成后返回到那庵寺,继续主持院内事务。周必昌主持那庵寺时期是最为兴盛的时期,每年要举行三次隆重的大会,即四月初八洗太子,六月初一朝斗,九月初一朝北。每逢会期,各地香客络绎不绝,香火鼎盛,经声缭绕,空前热闹。

周必昌把学到的知识,为民众服务。除每天参禅静坐外,为群众看病治病、观风水、测字、算卦,其中尤以中医诊治出名。患者请其诊治,药到病除,一时享誉盛名,传遍四邻乡邑,前来诊治者络绎不绝。

解放后,周必昌目睹了新中国的发展变化,梦寐以求的美好社会终于成为现实。他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大众服务。1958年,他出任那庵乡医务室中医主治医生,为群众看病治病,无私地把自己的医学知识传授给年轻人,收两名年轻的赤脚医生为徒。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文革”风暴席卷全国,刮到了竹园,殃及到了周老先生。这样一位信奉佛教、弘扬佛教,为民看病治病的好人,却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打成“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动分子”“神河道人”,被解除其医生职务,赶出医务室,勒令下田劳动,真是“是非颠倒,好坏不分”。不久,周先生因年老体弱,精神受到极大打击,最后含冤而逝。但他的事迹一直流传在民间。

那庵寺历经风雨沧桑,几经重建、重修,一直沿袭至今,成为弥勒的佛教胜地。

那庵寺不仅是弥勒的佛教胜地,还是竹园的风景游览地。70年以前,甸溪河上没有一座桥,仅有摆渡的船,就是用钢绳拴在河两岸的大树上,在钢绳上套一个铁环,铁环拴住铁链拖着船在河中来往渡人,那时,甸溪河上全靠小船摆渡运送来往人员和物资。滚滚奔流的甸溪河没有阻挡住人们到那庵寺烧香拜佛的心愿,更没有阻挡住人们去游玩的好奇心。作为一个景点,每年的端午节,青年男女们都要到那庵寺去游玩,这时河水暴涨,因为去游玩的人多,仅靠一条船根本载不完。所以年青男子都是徒手游过河去,到那庵寺游玩,这是年青人的一大乐趣。那时,小孩子们游不过河去,所以只得眼巴巴地看着大人们到河对岸的那庵寺去玩。有一年端午节,竹园街上的一个小伙子到那庵寺游玩,在渡河时,不慎被洪水冲走,溺水而亡,一时间,在竹园地区议论纷纷。但端午节时人们照常到那庵寺游玩。端午节到那庵寺游玩,成为竹园人的一种习俗、时尚。

“翠屏山上勤学风,甸溪河畔那庵钟。”那庵寺这座古老的庙宇,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洗礼后,至今仍雄立在甸溪河畔,吸引着众多的信徒去朝拜,去游玩,吸引着更多的人去关注。

那庵寺大门前的古松

 

 

附:那庵寺碑记

那庵寺碑记

 

    署广西直隶州弥勒县正堂加三级记录六次娄,为晓谕勒石事:照得竹园阿羊村珞珈庵,建自前明洪武草创其墓地山场。系村人吴懋熏力施送庵中亦置田庙。历经二百余年,僧僧相传经管。常住产业并无俗人妄争,近有吴科吴莹等,  自称吴懋熏力后裔孙,欲将珞珈庵收作吴氏宗祠,以致结讼连年,绅士赵力英等,亦以毁庵为祠等情具控本县,验核碑碣契据。吴懋勃施送山场之后,其子吴元卿、元品,同要扬氏另立施据,载明山场田地永入珞珈庵。常住倘有不肖族孙讲说,许该僧执据呜官等语。是珞珈庵非吴姓宗祠,明矣。其山场田地吴元卿既施入庵中,永为常住产业。吴科等虽实属吴懋熏力嗣孙,亦不能沾染庵中产业,况非吴懋勃子孙乎断令珞珈庵仍安僧住持所有庵中产业,悉归僧人主管,由本地公正,绅士同样安份,僧人送入如有不平请视监产业绅士公同遵究,吴科等一概不准染指,盗去铜佛四尊,铜炉一套,仍庵中供奉。吴懋熏力吴元卿赵佩为本庵施主,应安供牌住持僧岁时祭享,不得缺管。诚恐后有匪徒冒称施主子孙霸管盗卖,合行给示勒石晓谕为此示仰住持僧人遵照。嗣后如有无赖棍徒冒认施主子孙作践寺庵,霸吸租谷,砍伐山杨树木及盗葬坟冢者,准该僧人禀县定所在提讯宪决不宽贷。各宜遵勿违,特示遵右仰通知。清成丰四年(1 8 5 4)五月初二日示。计勒赵姓施主一张。立供奉香火乡官赵佩,为因先年虔心于珞珈庵寺中许租二石供奉观音大士,座前作香火之资,今将备价买得杨润者黑村寨下旱租二石,秋粮半升,虔心舂入,永作寺中香火,任随住持收租纳粮,永不得异言。立此供奉香火存照6赵珩东至寨子墙脚,南至坟地古梗,西至杨姓田,北至高埂。凭中人方健元  王认  知见住持僧  安如来茂供奉香火乡官赵佩男延丰延恣同堂赵壤

    清光绪二十七年(1 90 1)三月初一日立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