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解读丹青妙墨的弥勒

解读丹青妙墨的弥勒

关键词:解读丹青妙墨的弥勒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作者:胡劲松
  • 电 话:13708634207
  • 网 址:http://
  • 感谢 nanshanw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80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http://www.mile.ccoo.cn  信息来源: 弥勒在线 2006-8-11
 
“注入人类家园的每一条细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

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文明之光”

---雨果





解读丹青妙墨的弥勒




自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来,浸润历史文化韵味的弥勒,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今天,她的建设者们承前启后,创造了恬静幽雅、和谐的人居环境,成为彩云之南山水园林城市的典范,辉映着似水流年的史册。置身于这幅被自然山水包容的恬淡水墨画中,体味豪放亦不乏婉约宋词的意境,秉着尊重区域历史人文资源的态度和注解的愿望,从眼帘的景致中去探询弥勒历史人文地理环境与现实情怀的交融,试图唤醒沉睡的山水灵性和内在魂魄……

我油然记起多年前到弥勒考察地质的专家一个大胆的想象和推断:亿万年前,弥勒北起圭山(又龟山)、锦屏山山麓,西至咸和山、阿欲山(今西山)、红石岩、翠屏山,东至盘龙山、棋盘山(今磨盘山)、陀峨山、布龙山(又称土司山),南至玉枕山(今拖白山)、鳌头山,始为一片汪洋恣肆的大型湖泊,入水口为花口、禹门、白马三河,流水不断泻入而成。当时,弥勒地区森林繁茂、遮天蔽日、错翠铺丹,数百种野兽肆意出没。经无数万年,许多草木积淀湖中,又经地壳运动,玉枕山一带便沉积了大量煤层,湖水自然泻洪的现象经常发生,于是洪水由地势低洼处流向陀峨山麓的新哨、十八寨(今虹溪镇)一带以同样方式形成储量丰富的褐煤层,因虹溪溶洞众多,部分洪水渗落后于白龙洞旁又沉积了煤层,从新哨奔流的洪水卷走大量沙石,沉积在地势稍高的竹园白沙坡一带,后洪水从小河门打开封闭的山门进入竹朋坝。形成一个湖泊。再往后从皇粮田流入南盘江,露出竹朋盆地,据勘测,腹地藏有巨大煤层,大自然以巨大的冲击力造化着弥勒的山川变迁,该推断亦真亦幻、不置可否,却吸引我对弥勒山川、疆城、形势及历史人文地理产生探寻的兴致……

怀着追本寻源的好奇心,翻开清•乾隆《弥勒州志卷之一•图说》:“弥勒州,宋之弥勒部也,……虽边鄙遐(xia,遥远的)荒,鲜中原名胜,然其间甸水潆回,峨峰耸峙……绣陌云塍(cheng,界限),址壤相错,亦足壮皇图而藩省会。”古人对弥勒地区的描述虽说遐荒,可山水轮廓构架俨然是很壮美的。《州志卷之三•山川》:“山如陀峨、曲部,水则息宰巴盘,结为名胜,荡日月而摩云霞。”《州志卷之五•形势》:“川原壮阔,山水雄奇,北距圭岭,南阻巴盘,东有曲部之险,西有阿欲之雄,蛇花口、革泥关两山夹涧,壁削插天,其东西南三面盘江围绕潆漩(yingxuan,水流回旋),势如襟带……号金城焉。”读来似乎还真应了地质专家的推断,我找不到充分依据证实其可信度,然而却在古人诸多记述中揭开了一个历史文化沉淀深厚的弥勒山水园林的最初轮廓。

自古说“滇界遐陬(zou,角落),弥尤僻境”。《徐霞客游记校注•滇游日记》中说:“彩云之南,远既莫闻,近复荒翳(yi,遮蔽),桃花流水,不出人间,云影苔痕,自成岁月。”我想:大概是山势险峻,疫疠遍野,雾瘴丛生,故地广人稀,湮没了惊世美景,寻踪觅古者畏而踌躇不前。徐老先生因此感慨万千:“奈此云万里,窥中秘者百无二三”。清•广西府弥勒州学正任偀亦惋惜不已:“璞(pu,含玉的天然石)虽胎玉,恨毓(yu,生育、养育)质于荆山,蚌实含珠,嗟埋光于鲛(jiao,鲨鱼)室。”

历史仿佛石板铺就的一条少有人光顾的幽深雨巷,或狭窄,或悠远,或迷雾,总在考教人耗千般力气、费万般脑筋去探寻其本真的面目。我左手握着清•乾隆年间弥勒州的一张古地图,右手攥着清•乾隆广西府的一张古地图(清•乾隆年间,弥勒州隶属广西府,广西即今泸西),相互对比着按图索骥,以州城为中心,周围、东、南、西、北的方位探究弥勒山水园林的雏形。弥勒州古地名称为八甸村,均在州城周围,城西五里(旧为华里)“疏影横斜,夕阳返照”的梅花甸(今梅花温泉一带);城东五里“烟凝古渡,夕雾朝晖”的烟光甸(今丫普龙、三道桥一带);城南八里“水流玉液,山转峨眉”的抚甸(今菜花至清水塘一带);城北三里“形若曲眠,村横牛背”的牛孔甸(今牛背村一带);城西三里“春红如画,仿佛仙源”的桃源甸(今桃园路一带);城西北六里“绿匀两岸,拂水拖烟”的杨柳甸(今杨柳寨一带);城北十里“急泻喷雪,石磴(deng,石头台阶)珠联”的流涌甸(今花口一带);城东三十里“一遍赤畴(chou,田地),色若涂朱”的赤甸。仅从描述的色彩上看,有红、绿、黄、墨、赤、金、朱、银白、乳白等,可谓七彩俱全,而且鲜艳夺目,桃红柳绿,薄雾缭绕,恍若仙境,有如雪花般喷涌的泉水,声与色,动与静,明与暗,浓与淡,大与小,高与低,虚与实,深与浅交织,互为表里,形态各异,把弥勒古州城四周八甸的风景描绘得活灵活现,思古人洞悉幽微描述弥勒州城的景致,怎不让人涌起阵阵遐想,而我们竟将一个风景如画,恍若人间仙境的弥勒古风古韵景观给遗忘了。

居中的古州府所在地又是何种情形呢?弥勒称城始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为土城,隆广六年(1572年)拓筑。崇祯七年(1634年),筑石城,崇祯15年(1642年)拓宽,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修。雍正12年(1734年)修建四门鼓楼垛口,城池关隘不断增扩、加固至雄伟。东城楼匾题“广野春晖”,南为“盘江献秀”,西为“翠屏秋色”,北为“圭岭呈青”。每个文字或符号的记载都是文化的象征和体现,古人遣词造句讲求凝练和精妙,四道古城匾额的精辟概揽定有更多缘由和蕴意,应是探究一方精美风景的指示牌和示意图,古人一向喜爱登高,或把酒临虚倾吐胸中郁闷,或快意之极转而怜及自身悲戚现实,或吟诗作画纵情山水,或借景寓时以展抱负。凡此种种联系城门匾额的涵义,理应不会无中生有,牵强附会,定有些意象或促其风雅的外因具象,因此,不妨学古人登临古城垛口实地观察东南西北各方山水又有何精妙之处呢?放眼东部平畴、绿野、绣壤交错中的绿崖庙,为明末所建,清•嘉庆13年(1806年)续建后沿至后来规模。清•乾隆《广西府志•山川》记述“在白马河、花口河、禹门河三河交汇处,有绿岩古迹,石崒方圆十余丈,皆树叶团成,印多牛蹄样,亦大异也,建有主庙,祷辄(音,daozhe,意,祷告就)应。河水绕于后,古木数围,人争憩焉。”《弥东镇情》述:六方阁楼西北建月牙形池,池中鱼游莲动,池岸古木参天柳绿竹翠
,游人接踵。前清进士李尧畴赋诗吟:“钱塘共和六桥名,一寸柔丝万缕情;不信崖边尤惨澹,莺梭来往为谁亲。”奇的是绿崖娘娘传说频添了几分神秘气息,据说盘龙祖师欲寻宝地飘然至此,遇暴雨淋湿袈裟,忙降云端晾晒袈裟,袈裟一甩便盖了半个山头。绿崖为此心中不平,风水宝地怎能让其独享,便寻机与之比法,两法师在白马桥、三道桥昏天黑地战了几夜。后双方界定,以甸溪河为界,绿崖仅占甸溪河西岸。绿崖为报此仇,借来玉帝赶山鞭,欲将几座大山和巨石赶到虹溪、竹园交界的法门地界堵住河水,淹没盘龙寺,赶走盘龙祖师,其妻见绿崖赶山堵水,心想那将淹没多少村舍、庄稼和百姓,当他赶山堵水将成功时,娘娘敲簸箕学公鸡叫,带动整个坝子的公鸡都叫起来,山赶不动了。恼羞成怒的绿崖把绿崖娘娘按在门槛上斩首,人们为感激绿崖娘娘舍身救民行为,遂建绿崖庙,塑其金身纪念,该故事曾伴随着弥勒几代孩子的成长过程。

弥勒明清时有佛家、道教的寺、庙、庵、观、阁、宫近50座,儒家楼阁古迹无数,伊斯兰教徒自由地吟诵古兰经,也不乏光绪年间捧着圣经念唱的天主教徒和民国时期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者,各种宗教信仰都被弥勒这块具有包容性的土壤所接纳而生生不息,共同演绎着兼容并包的弥勒文化。城东部自古佛寺庙观众多,香火鼎盛,瑞云祥照,地貌坡原蜿蜒,竹木荫翳,站在慈云洞顶亦是个观景台,该寺建于清•乾隆29年(1765年),《弥东镇情》记述:“洞右弼观峨岭以屯云更美,甸溪襟带萦绕于前,松风岭月晖韵于后。”另有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弯子寨北一里的证德庵“岗峦环抱,溪涧萦绕,绿树苔藓禽声松影。”还有建于明•崇祯12年(1640年)的盘龙寺(今丫普龙、三道桥、新安村之间)翠竹丛生,松柏成林。建于清•乾隆27年(1763年)的九峰庵,山环水绕,云树苍茫。东南部还有颇富传说的桂花泉与及演变为相连湖群的天然浴池茶叶塘。

我常常陶醉于江南水乡典型的小桥流水景致,为其古典山水园林风格所吸引,那么弥勒古风古韵格局有何精妙之处?据《弥勒县志》载:至光绪年间,全县共建成石拱桥和铁索桥32座,足见弥勒当时水资源很丰富,溪流纵横交错。沿弥东哨往东北即有众多古桥,城东有康熙6年建的玉津桥(即三星桥),上建水月楼,道光十年建的小板、新石桥,乾隆年间在禹门、花口、白马三条河上均建有石拱古桥,昔日人烟稀少,森林茂密,人文景观可谓“浅清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自古以来弥东自然景观有序而柔美,视觉中的古桥与流水相映衬,广野与春晖互交融,炊烟并雾靄凝津渡,古树、绿野、红畴、溪畔、僧寺凸显画卷,总体上构织了一幅祥和、恬静、幽雅的景致。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说:“艺术效果强调和谐,是一种秩序的感受。”而千古佳联----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先生却在那个无序的社会中萧然归隐于月迷津渡、小桥流水的三道桥,每日面对此山、此水、此景、斯人,凄迷的晚景及潦倒中的孤寂,显然比壮年时频临烟波浩淼、奔涌起伏的滇池来得真实而单纯。一生闲云野鹤的孙髯,每每站于桥头,手捋银须追忆明•杨绳武《澜墅》吟赏烟霞,感慨人生:“……穿林渡小桥,烟花开雅酒,苔石总离骚,……草堂重问杜,借迳一逍遥。”怀着感伤和枯寂的心情在烟光甸留下了《髯翁诗集》。弥勒自古风俗淳,民心正,地虽远离中原,却不乏历史文化积淀,境外之人耸于蛮荒疠瘴之地而鲜于游历,生于陕西三原的孙髯,晚岁却终老烟光甸,将风骨定格在空蒙的烟雨、古桥、津渡间,任弥勒母亲----甸溪河的清流捎去一腔悲愤的诗魂酒兴……

沿着禹门河岸蜿蜒溪径,遥见一瀑布“悬岩千仞,银河三汲,泻落平原。”若“银瓶倒挂”,上有天生桥、禹门寺、古亭庵,从远处观看则是“好峰藏古寺,飞瀑下晴川。万簌此俱寂,千寻独自悬。”明•署州葛一龙于此纵情吟颂:“怒劈青山走白虹,散为神雨复神风。半天忽有阴晴异,绝顶岂无江海通。冷气袭林秋叶脱,湿光吹面冻花融。夕阳不卷枯藤倚,人在石桥空翠中。”富门廪(lin,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生活的生员)生王质到此游后作《观禹门寺瀑布》:“何年大禹著奇庸,劈破青山放玉龙。势欲倾渊翻雪浪,声从激石发鲸钟。香岩分润苔痕老,古树还滋翠影浓。久坐浑忘归去晚,禅关烟锁水淙淙。”明•教授马联捷在《府志•艺文三》描述:“支矶一线道,曲岪几盘多,鸟向径端隐,人从叶底过。藤花沾瀑雨,石室绕烟萝。归路惊迷雾,天台较若何?”难怪明朝天启年间文武状元杨绳武,曾于石室苦读诗书,其中区幽僻空,无尘可到,与天者游……碧绕闲云,泉飞百尺,莹比水晶之帘。状元公遍览经、史、子、集,熟于琴棋书画,每每鸟韵与琴韵同清,溪声和书声并彻,自然对此景致满怀留恋,在《禹门漫兴》中表达了痴迷禹门山水之情:“结舍禅林永不移,达人休笑有情痴。但将山水堪携去,方是胡生出谷时。”其超凡脱俗的气韵令人景仰,立于此间仿佛见杨状元在“虚崖奔怒瀑,瘦壁嵌修萝”的景致中,或吟咏诗文,或“扶竹僧谈偈(ji,佛经中的唱词)”,恍惚间一曲悠远的牧笛将我引向了东南方……

城东南二十里为弥勒一大景观——陀峨山,延袤(mao,南北长)180余里。《弥勒州志》记:“峻起云矗,屏列三峰,白云常横岭半,上有五云庵。”明•杨绳武描述《陀峨山》:“奇胜冠圭竹,西南第一山。三乘随月指,八甸绕烟鬟。佛国青螺髻,仙人碧玉关。元云封宝所,半岭前投闲。”清•进士李尧畴观后作《峨峰倒影》:“层岩俯映水中天,影骇鱼龙敢昼眠。但说弥阳称一胜,疑真疑幻总徒然。”形容陀峨山比较高,其影倒映于西面红石岩下平湖(今里方一带)之中,有夸张之嫌,可它是弥勒的最高峰(海拔为2315米),自古有峨峰屯云,彩云系腰之说,可卜阴晴。上有陀峨寺,相传为昂贵土司的三女儿出家后所建,后破败,明•杨绳武描述:“寒江薄暮望,破寺夕阳春,不见僧敲月,空余佛伴松。谈经闲聚石,警梦喜无钟。蹑履谁同志,溪湾复几重。”字里行间带着旷世的哀惋和痛惜之情,而雄奇险峻、森林茂密、景色秀美的陀峨山依然屹立,一如汹涌澎湃的波涛奔涌向南,如绸似带的甸溪河与之缠绕潆徊中蜿蜒纵贯全境最后汇入南盘江。弥勒粗线条勾勒的峨山、甸水是弥勒山水景观的重要构架,这一山一水成为了弥勒的代名词。明•杨绳武在《甸溪烟雨》中这样描述母亲河“武陵何事苦迷津,一再逢春只争春;乌雀枝头千里雪,鹧鸪烟里百年身。浓云正稳梁山梦,过橹频劳楚水神;夙债日深风景怅,几时却肯倍还人。”唐•《孟浩然集》中这样说:“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由此可见杨绳武诗中俨然将甸溪两岸比作陶潜笔下武陵渔人所见的桃花仙源,你看:如烟似梦的数百年历史古城,山川自然秀美如丹青水墨画,云在哄着山慢慢进入梦乡,来往甸溪河渡船上的橹正在忙着与水神交流,可此情此景却只有山、水神灵和如武陵郡渔人一样的船夫看到,风景都感到怅然若失,到什么时候才能把更美,更有诗情画意的弥勒自然山川展示给世人呢?

往正南方看,拖白山有如佛家之玉枕,宁静而舒缓有致,恍如围住弥勒祥和瑞气的照壁。往西南方向40里,见“青崖削壁,俨如翠屏”称翠屏山。我忽然记起弥勒古城楼匾额所题的“翠屏秋色”,《广西府志》称为西岭画屏,平峦叠翠,宛如画屏。古人吟:“清溪曲曲抱山游,山色浮光一望收”、“云迷槲(hu,灌木或乔木)叶遮樵路,风遥蘋(pin,浅水中的蕨类植物)香入钓舟”。文武状元,杨大司马爰(yuan,于是)以为号。雍正年间纂修《广西府志》的知府周采形容该山:“天然屏一座,翠立障边陲。苍葭(jia,初生的芦苇)伊人慕,朝晖工部词,文成朱欲涌,舞墨露先垂,胜景尤堪赏,微云疏雨时。”并作《翠屏山记》:“首似鳌(ao,大龟或大鳖)之头,昂首特起,下汇清泉一池……,草色青葱,苔藓斑驳,夏秋苍翠欲流”为广西府八景屏山横翠之一。清•乾隆贡生包嘉允更是泼墨翠屏山“登南楼而眺,有山横巨,可数百丈,自麓跻巅,丰茸绿条,葱荫如织。适当郡之门屏,而翠屏名焉。上多石空,下有幽泉,霞宿云屯,互相吞吐。野老村翁,往来栖息。如当秋霖泛溢,一碧澄清,远村浮空,明月如镜,写入波潭,鱼游村杪,湖山上下,固极畅观也。至若飞岚积翠,蚊吸蜃(shen,大蛤蜊)嘘,或雾谷轻扬,云裳飘荡,一时烟景,尤为绝胜。初夏之交,则桑沧变易,麦浪翻风,游子踏青,佳人拾翠,别有画图。此岂管城豪生所能道者哉?”如此描述虽有骈文化铺陈的迹象,我认为过誉而累赘。后按其飘逸的笔触屡次实地静观和玩味,终于在翠屏山的形与神之间,除却诸多美感外忽然感悟:或许现代人现实的目光已如飞奔的抢劫者,夺去了飘逸幽远的想象力,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对纯净、清雅、空灵自然美的欣赏为声色犬马所侵蚀,文化的细胞被金钱解剖,象娼妓一样被人追来逐去,理想和信念的目光被百媚千红折弯,如何在心目中留一点清雅和闲情,去领略魏晋南北朝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风骨,纵情山水应是幽雅之事,亦能启发人心智和灵性的快事,正如孔子所言“以山比德、以水比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说的是聪明仁义之人喜山乐水,穿梭于山水之间一定会得到自然灵性的潜移默化。

城西五里梅花甸内有温泉,水质如碧玉般晶莹,古称碧玉泉,仿佛九天遗落的梅花瓣子,又名梅花温泉,春寒料峭或秋冬季节则见雾气(yinyun,氤氲烟或云气浓郁),一片片精巧地点化于城西南隅,成为弥勒人祥瑞的源泉。《弥勒州志》记:“其温适中(29-54C˚),浴可治风湿,纷争就治者甚众,观其泉,‘似见玉珠滚滚映梅花’,‘浴后洗净人尘质更华’”古往今来每逢除夕弥勒人纷至沓来,洗却一年尘垢及纷扰已成传统习俗,企盼来年诸事顺遂,逢年过节前热闹非凡,人如潮涌。而今修葺一新,休闲情调浓郁,文化品味高,慕名而来的游客与日俱增,可谓人流如织,如云似绸。古人崇尚万物与我为一,简单的沐浴就带上了朴素哲学思想烙印,《庄子》有“澡而雪心”之说,即通过沐浴把身心洗得象雪一样洁白无瑕,谓之“澡身而浴德”。孔子描述的理想社会图景也跟沐浴有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之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u,祭坛),咏而归”。是何等闲适飘逸的生活啊!暮春三月,风和日暖,众师友,同去沂水沐浴,到雩坛吹吹风,然后吟着诗、唱着歌归去。字里行间,一幅丰衣足食、和平恬静、风俗淳美、知礼好乐的社会生活图景跃然。再者,沸腾的泉源曾勾起无数文人墨客美好的遐想,有关弥勒温泉的诗文、传说源源不断。梅花甸温泉自古天然浴池星罗棋布,据说:随意带锄挖掘两个时辰即可见水涌出。说到温泉,还有三处,一为城北30里步阙温泉 (今称小芹田热水塘),泉水清洌如镜,香适口,浴能去病,水温可烫鸡、煮饵块(平均64 C˚)。明•通判吴家证有诗:“滚滚源泉旱不干,雪霜历历岂知寒,蒸来薄雾蒙空溜,荡得微风叠素澜。烈士热肠应借洗,道人冷眼不须观,草沾余润皆含气,未必芳华借浴兰”状元杨升庵慕名而游并记述:“神隐云岜(ba,石山),灵源渺天河,阴火煮玉泉,阳晕潋朱波。吹律岂邹子,炼石疑娇娥,乳窦况水碧,碕(音qi,弯曲的岸)梁岂盘涡。渐渐不濡轨,汩汩常盈科。偕赏玩仙液,蕴真洗人疴(ke,重病)。浴兰兴远思,沐芳咏遗歌。铜池汉溜侧,扣墄(音ce,台阶)骊山阿。朝宗阻江汉,褰(qian,撩起)裳限牂牁(zangke《史记》载:“平南夷置牂牁郡”。史家据此作出基本判断:汉代牂牁郡的范围,大体是夜郎故土,在巴蜀以南、滇以东,南越之北、武陵郡之西。),天隅感流落,日暮吟蹉跎。”二为城南90里翠微温泉(今朋普小寨温泉,水温32-35 C˚),崇祯11年(1638年),地理学家、大旅行家徐霞客从阿迷州(今开远)北上到朋普时曾来此沐浴(见《徐霞客游记校注·滇游日记三》),其中记述:初8日,见坞中蒸气氤氲,初下,其热烁肤,较之前浴时赏甚烈,既而温调适体,殊胜弥勒之太凉,而清冽亦过之。按其行程路线:先北至南,后由南上北,徐先到步阙温泉后至翠微温泉沐浴后方知水温高低。城北20里还有山豆棚温泉,水温平均为31C˚。

沿弥勒西南方向下25里有座山崖叫红石岩,有石龙马,相传昔有龙马至此留下蹄印化为石痕,人视其色青白,以卜阴晴。清•乾隆贡生马徐珍(弥勒人,时任元江府教授)面对弥勒这块福地产生了古典山水园林风格的构想,写下《红石岩赋》:“清高之士,临流赏心;隐遁之伦,入山太息。若其杳深幽寂,迥绝人间,削翠嶂于荒遥,引清流于僻野,……”意思说清高的文人,近水观赏散心;遁迹的隐士,入山抒情感慨。假使处在遥远幽静之壤,就如同远隔喧嚣的人世。在荒芜距城较远的地方构筑一青绿似屏的山峰,从荒远的地方引清流注入灵魂美化它……”

南部被玉枕山、西南翠屏山延长线、阿欲山、咸和山锁住,峰峦与泉水自然契合,蜿转的路径与水流纵横交错,洗洒河如玉带缠绕,自西山之巅鸟瞰七环相扣的湖泉,无边风月掠走了人们钦羡的目光,铺天盖地的草坪,移自深山幽谷的原生态苍天古树抑或精美清秀的小叶榕,兼之多品种、多层次的植物配置以及来自北海的白沙,自然景石凹凸有致,绵延疏漏,极富灵性,就山而势遂成坡地景观,绿地高差协调、错落有致,现代小品设计可供小憩的休闲茶室简洁、明快。2800亩如镜湖泉,其间鸥鹭翔集,湖光云影淡于烟,水如天、天如水,上下一色,湖心置数岛,恍如瀛洲,可谓:“一泓碧水映蓝天,点点睡莲写秋意”俨然让心进入一种境界,步入以七湖为一体的诗意空间,不是皇室的御花园,绝非离宫别苑、私家花园,而是人本主义者丰富区域人文历史环境,在这块福地营造的精神家园。遥想忙着修筑滇越铁路的王炽得见此景怎不把盏品一湖春水?叱咤风云,横刀立马抗倭猛将张冲,于此间难免流露一丝儒雅,登上世界数学颠峰的熊庆来,一定难于计算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每一块土与石,每一束光与影构筑的意境而赞叹不已;天下第一联圣孙髯驻足古树下望着那一片不经意飘零于潺潺流水的花瓣,在铺翠青山中流连往返,抑或在逝者如斯的叹息中,应和着远村朴素的炊烟领悟到本真的归属感,倘有来生人居环境极佳的福地弥勒依然是我灵魂栖身之所吗?

城西五里有咸和山,上为咸和观,下建玉皇阁、净乐庵。古名恩褒山(今庆来中学前高低两丘),咸和山一峰特出,众趣所朝,吐纳云烟,气象万千,松月挂萝,既旷且幽。明•贡生李上禹作《咸和秋月》:“流丹飞阁锁云岑,仙客骚人任往寻。漱手银瓶看倒挂,浸眉蛾黛正横襟。行人远渡村城小,野鹤栖迷松竹深。幽处应余巢顶叶,频临几度旷人心”不经意间玉皇阁、咸和观、净乐庵的钟声于雾霭中响起,看着远村袅袅炊烟几入妙境,薄暮时分,山头升起一枚秋月,徐徐的秋风、清澈的秋水伴着朗朗秋月,煞是清雅、凄美。彝族先人传说:咸和山昔为祈福神山,高者为金山,低者为银山,与阿欲山(今西山)自成锅地,为聚宝盆地形,彝家视为风水宝地。

再往北行至龙潭坡,阿欲山系满目葱茏,古树参天,气势浩荡,往下行百米则见阿当龙泉(今大树龙潭),距州城七里。明•贡生李上禹借景生情:“曾闻龙向天门入,今见潭从山半开。灵雨悠悠朝夕望,清流泼泼古今迥。千重村树迷烟色,万(里)膏腴润野莓。何似庆池兴邸第,管箫终日阜民财。”龙泉周围三面环山,浓荫蔽日,泉涌山麓,旧历三月三庙会,自古逢此日,唱戏三天,皆人山人海,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立于潭边,见清泉如莲喷涌,于绿丝绒般亮丽的水藻间缓缓流动,潭周苔绿水碧,袭人凉意欲将游人吞没,在这绿写意间,时有鸥鹭戏水,水下鱼儿游来弋去,自由自在,更值一提的是,飘飘欲仙的景致让弥勒人在此谋建真武观世代朝拜,真武所谓何人?是中国传统道教元帝(真武大帝),其三月初三生于帝王家庭,生来聪明,过目成诵,身材高大,相貌出众,武艺超群,却不愿继承王位,欲觅师学仙术,经道人点化,自绝酒色财气及红尘,孤身泛舟渡海至武当山,历经苦修和磨难,42岁时得道成仙被五龙捧上天宫,玉皇大帝封为亚帝,命坐武当,为道教北方之神,幽境阿当龙泉即成为与仙道结缘的泉。

城北二十里,锦屏山横陈,上有弥勒古寺。明•葛一龙有诗:“一宇嵌山窟,重重开晓烟;青飞岩下水,绿覆树头天。境僻耽幽寂,僧高净俗缘。不知州与寺,名立竟谁先?”其酣畅淋漓描述弥勒寺时,引出县城命名来由的考证,弥勒的命名是怎么来的呢?《弥勒州志》记:“弥勒汉属牂牁郡,唐昔些莫徒蛮之裔(以乌蛮、彝、傣为主体的云南少数民族)弥勒居之,故名其部为弥勒部。元初隶落蒙万户府,至元中改千户把总,领吉输、裒(pou,积聚)恶、部笼、阿育四千户,属广西两路,27年(1290)改为弥勒州”据说唐时些莫徒蛮之裔部落首领叫“弥勒”,在北宋太祖开宝四年曲靖《三十七部会盟碑》中记录大理段氏与东爨(cuan,一为姓氏,一为烧火煮饭,意为另起炉灶)37部族首领会盟欲颠覆南诏政权,碑记中记载了弥勒部,实际与弥勒佛并无更多联系。《新纂云南通志》载:“寺以弥勒名,创自天启之年(1626),即有僧如玉得地锦屏,募资兴建弥勒寺,州内佛教盛行”因而是先有弥勒,后有弥勒寺。清•乾隆贡生马徐珍作《弥勒寺记》:“州以弥勒名,自宋迄明因之,五百有余岁。其治好佛,其化于于,其觉徐徐,抱朴而不筐,随缘而治顺,其乐可知也。”所说又似乎和佛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佛缘。有趣的是:芸芸众生却募资兴建了供奉主佛为弥勒佛的锦屏山(其风景区现为国家二级森林公园约2000余亩)弥勒寺,信奉者纷至沓来朝拜。而且据古籍载弥勒古寺有“锦屏泻玉”、“寺出林中”、“泉流山半”、“俯瞰郡治”四大景观。奇巧的是:在佛教世界里,弥勒佛的地位极高,仅次于释迦牟尼佛。据《弥勒下生经》载:“将来久远,弥勒出现,至真等正觉。”弥勒佛被称为未来佛,希望之佛,笑口常开,豁达地包容大千世界赐福桑梓,受人尊崇。而弥勒寺是佛界中唯一以“弥勒”命名的寺,其供奉主佛为弥勒佛象,且名与寺名同为“弥勒”,着实耐人寻味……而今,由全社会捐资修葺高19.99米高的佛界最大露天弥勒坐佛像,成为每年百万善男信女进香、朝觐、祈福以求佛光普照的胜地,是弥勒佛普渡众生的最大道场。

游赏了弥勒古城周围、州府驻地、东南西北方后,弥勒的历史和现实让我深深体会到:弥勒历史人文环境与山水园林城市是鱼与水、土地与树木的关系。著名学者钱学森指出:尊重一方区域人文地域历史,尊重自然生态,重视科技含量,是山水园林城市的核心精神。而弥勒以纯自然的山、水、土、石、花、木、鸟、虫、鱼、雨、露、光、云、雾等景物、景观恰当地融入,所以这一幅具有朴素古风的山水园林画卷就不再是模仿,不是盲目、随意挖山掘水、垒土堆石非融入性乱搞建筑而破坏和谐,以至辜负丰富历史人文地理资源,也绝非功利性投机,而是扣开了精神世界的一扇门,对自然山水的求源、对根的追寻。

我们在面对经历史演驿而成的区域环境时,应有愚公移山和西西弗斯改造、美化环境的精神,对个体而言是对人生极限的挑战,对社会而言,则是努力在一定社会区域培植一种思想意识,培植区域历史人文环境。因为每一个建筑物,每一株苗木,每一滴水珠,每一条溪流都是凝固文化的象征和标志,而尊重区域内人文地域历史资源,尊重自然生态,科学尝试对区域环境的修补并提升其内涵,构筑一方秀美的区域环境与所培育、渗透并折射的人文精神总是相辅相承的,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水土”。

创造环境就是创造文化,弥勒将在富有山水自然属性的基础上,赋之以超越时空的思想灵魂最终演绎为社会属性,在人文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区域发展中相互感染,不断描绘丹青妙墨的弥勒!

弥勒在线版权作品 未经作者和本站许可,严禁转载或者镜像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