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认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弥勒“人杰”札记之二

认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弥勒“人杰”札记之二

关键词:弥勒“人杰”札记之二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弥勒“人杰”札记之二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nanshanw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00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认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弥勒“人杰”札记之二
2012-9-9  来源:弥勒在线  发布者:  评论0条
 

      来源: 新广网  发现,总是在不经意间,不经意的发现又总会给人以惊喜。在杨绳武、孙髯翁、王炽、熊庆来、张冲、熊秉明这些如雷贯耳的名人之间,尚有鲜为人知的姜梅龄、李培元、金贞等弥勒“人杰”,值得我们去“发现”,他们都经历或参与了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于国家、于民族、于乡梓作出过特殊的贡献,搜寻他们的“踪迹”,意在不断深化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认识。

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云南政协报》在8月1日“文史春秋”版发表了一篇题为《一生报国留梅香——记滇军爱国将领姜梅龄》(作者:张莹莹)的文章。文章开头第一句引起了我的兴趣:“弥勒县虹溪镇西门街367号,是爱国将领姜梅龄的故居,当地人也称之为延龄堂药铺。”
在弥勒,在我的印象中,“爱国将领姜梅龄”并非人人皆知的“名人”,也未列入《弥勒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即使在《虹溪镇志》(1989年9月版)列传中,也只在姜松龄传中提了那么一句:“姜松龄得堂弟姜梅龄(参与辛亥革命)庇护,于民国2年获委任元江县长。”另在“姜、王争权械斗”一节中有:“姜梅龄显耀,族人多沾光授职,虹溪的绅权复由姜姓总揽”的记载等。
张莹莹在《一生报国留梅香——记滇军爱国将领姜梅龄》文中对姜梅龄作了如下描述——
姜梅龄,字鼎和,1883年出生于弥勒县虹溪镇西门街的一个书香人家。姜梅龄青年时赴昆受业于五华书院陈荣昌门下。1904年考取官费留学生,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在日本,姜梅龄受孙中山革命思想感召,毅然加入同盟会,成为云南第一批同盟会会员。1906年10月,为更广泛地宣传同盟会的主张,旅日云南同盟会创办《云南》杂志,姜梅龄是该杂志的编辑之一。
辛亥(1911年)五月,姜梅龄于日本士官学校以优等成绩毕业,回国留京。六月任保定陆军学校教官。八月武昌首义,海内豪杰云集,姜梅龄亦由京师奔赴大江南北,至苏州拜见都督程德全,被委认为江苏督署参谋部第一部长。
后经同学、同志推荐,云南都督蔡锷电邀姜
梅龄回滇,任卫戍部参谋长兼训练志愿兵教导大队队长。他勉励学生效法岳飞精忠报国,鄙弃奸臣卖国贼之卑劣人格。因姜梅龄严格训练有方,教导大队遂成为滇军模范,朱德等多位护国将领都在其中。
1912年6月,滇军奉命组成西征军进藏平叛,时姜梅龄任西征军参谋长兼右路纵队长,率华封歌步兵大队、骑兵一分队、炮兵、机关枪各一小队和右路纵队一起赴西藏平叛,为抵御英军侵略,粉碎达赖喇嘛图谋独立,镇压叛乱,立下了战功。
1913年8月,蔡锷任命姜梅龄为都督府参谋长。奉滇督唐继尧命令随谢汝翼平定大理叛乱。1914年1月19日,北京政府授姜梅龄陆军少将。
1915年末,云南率先发出讨袁檄文,姜梅龄随蔡锷、罗佩金提师西上,与数倍于己的北洋军阀精锐鏖战。在全国一片讨伐声中,1916年7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靖国期间,姜梅龄不愿陷入唐继尧扩充地盘,背离护国初衷的军阀混战,于1917年7月离开军队回到昆明。
1918年,姜梅龄调任云南讲武堂少将教官。1921年春,姜梅龄任滇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著有《五省联防计划》,被杨杰将军称为“有真灼见”而列为南京陆军大学教学案例。
1921年8月,孙中山特派秘书张佐丞来云南,策商出师北伐,并委任顾品珍为云南北伐军总司令,张开儒为副总司令,姜梅龄为总参谋长。
1922年初,正当顾品珍、姜梅龄组织各路部队向陆良集中,准备出师北伐时,指挥部鹅毛寨遭到土匪吴学显部所属黄成伯的突然袭击,警卫营长杨联奎、团长何精璧均阵亡,参谋、副官、卫士等伤亡殆尽,最后顾品珍、姜梅龄孤身拼搏战死。
姜梅龄一生刚正诚笃、廉洁自持、生活简朴,死后家无长物,连棺木都是堂兄弟赠予,住房也是租的,留下孤儿寡母的生活十分窘迫。1936年,姜梅龄的女儿姜若衡用南京政府一次性抚恤金,买得昆明西山小石林的16亩荒地,让停放在昆明小东门外清门寺14年的姜梅龄遗骸得以下葬。
“萧寺十四年,冷雨凄风寒侠骨;昆明一万里,碧鸡金马伴阴魂。”云南省主席龙云为姜梅龄举行追悼会时,堂内悬挂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撰题的这幅挽联,可谓对姜梅龄39年短暂人生的概括和总结。

《虹溪镇志》(1989年9月版)收录了李培元1916年代陈维庚团长在虹溪追掉辛亥革命领袖黄兴、蔡锷的一副挽联——
帝制推倒以来,帝制复兴。构造在袁杨,不过城狐机智,社鼠眼光。虽元膺洪宪,乃倏断游魂,据昔评论皇灵,亦岂得作北京上鬼。
共和告成而后,共和几死,护持凭黄蔡,出其菩萨心肠,英雄手段。纵性命牺牲,却保全大局,迄今追思往事,犹想见为东亚伟人。
李培元(字莘谷,1858-1945),是弥勒“人杰”中又一位经历过辛亥革命时代的虹溪人。他幼入私塾,从塾师王竹坞、姜小峰攻读经史。曾被推荐入昆明五华书院深造,后回乡设馆教学。虹溪书院落成,他一边教学,一边到书院参加月课常试,从书院山长受业,试卷常被评为超等,获得膏火、笔资奖励。
1910年,虹溪创立师范学堂,李培元被推选为监学(校长),主持学堂教育。1912年受委呈贡县下堂,旋改任呈贡果捐委员。1914年调盐场乔后井任监销委员,他兴利除弊,为官清廉,不善夤缘,随即解职回乡,依旧执教,担任虹溪两级小学校长,兼办师范讲习所。1921年得友人推荐,受聘文山张汝为军上校秘书,前往文山履任时,张汝为军己告失败,他进退两难,闲游文山三元洞时留下了两句自嘲诗——
白发当知冯铗短,
青山应笑阮途穷。
失意中的李培元仍归乡里,苦守清贫,继续执教。1930年虹溪简师创立时,李培元改任简师校长,于1934年退休。
李培元生前曾游弥阳禹门寺杨念尔读书洞,写下七律《怀古》诗——
龙门合让禹门先,万叠青山百道泉。
令尹诗怀空魏晋,尚书声价压幽燕。
石床枕月人成古,萧寺眠云我问禅。
十年俗尘今浣尽,昙花笑处证前缘。
在李培元的手抄本上,还记有一副他为泸西飞来寺李道人题书的楹联——
寺从天外飞来,直疑西母鞭鸾,东君鼓鹤;
机从个中悟去,何怪庄生化蝶,老子乘牛。
1942年,李培元去逝多年的老伴出殡(因无办丧事),他撰写一副对联云——
算来一世夫妻,吃不饱,穿不暖,竟把你苦死了;
丢下千斤重担,男不教,女不管,倒比我快活些。
1945年,李培元在贫病交迫中逝世。李培元执教桑梓五十余载,桃李遍虹溪,有祖孙三代皆出于其门下者。死后停柩数年不能葬,后由门人发起,敦促治丧,始归道山。送葬之日,门下学生老少咸集,共献挽联——
桃李满门墙,先生九泉应含笑;
清风传梓里,我辈千载守芳规。

红河州第三、四届政协副主席、弥勒县朋普镇小寨村人金贞(字干臣,1889-1966),是反清回民起义军——白旗军首领之一金万照的孙子,贵州省伊斯兰教者赫令叶派热依斯(掌管一方教务)金品高之长子。金贞少时在家学阿文,读私塾,博览家中藏书,尤其是唐诗、宋词之类的文学书籍,为他后来的诗词楹联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6年,金贞与本村马元超五女马松芝结婚不久,就被岳庶母令其跟随到甘肃,辗转在岳叔父家做事。期间,金贞对古代散文及诗词的研习、造诣不断提升,深得时任甘肃御史安晓峰、翰林哈锐赏识,被选任回族首领、者赫令叶教派第七辈教主马光烈(马元章)的私人秘书。马光烈曾于1890年秋到小寨视察教务期间,亲笔题写了小寨清真寺朝真殿朵雨勒叩头处(窑窝)的经文,并令同来的三子马永智在朝真殿四壁写下四幅阿文书法。1913年,马光烈派金贞辅佑其子马震武(又名马乾佑,后为第八辈教主)到北京习经读书。
风华少年千里外,思乡常怀空濛泪。金贞远离故土亲人,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故写下一些感怀的诗词,表达思乡想家之情,现存七律、七绝各一首——
思亲
壮士离家度陇头,风尘徒负此春秋。
思亲每落梁公泪,念弟常怀许武羞。
万里乡音天外寄,六年客况个中收。
空空最怕英雄老,难报齐袁九世仇。
感怀
萧斋寂寞关山月,旅况凄凉塞外秋。
日遂有诗都是泪,年来无事不堪忧。
新广网 红河频道 分享按钮
http://news.flyxg.com/viewnews-134466.html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