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竹园魁星阁传纪

竹园魁星阁传纪

关键词:竹园魁星阁传纪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竹园魁星阁传纪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nanshanw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279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竹园魁星阁传纪

                 

                               黄汝兴(收集、整理)

 

       竹园魁星阁,位于弥勒市竹园镇竹园村委会大高粱地、小高粱地与正兴村(解放前为歪头寨)中间。地理坐标,东经103°24'35.5″,北纬24°06'29.3″,海拔1153米,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初。坐南朝北,三重檐六攒尖阁,门朝北开,呈六角翘檐,石木结构,宝塔式古建筑。阁楼共三层,高20余米,阁楼基座距地面高2.1米,六边形,全部用宽20公分宽、长30公分的石块砌成。北门前踩石石阶10级,宽6米。阁楼共有30棵直径为30公分的圆木柱。分外层和内层,一层外围18 棵到一楼,外露支于圆石墩上,内层6棵到二楼,另外6棵直达三楼顶,20余米高的大柱子极为罕见。三层六角飞檐呈弧形向外翘起,形如麟角凤尾,飘逸、潇洒、优美。楼阁顶三个大圆形葫芦如珠宝盖顶,熠熠生辉。阁楼屋面琉璃瓦装饰,斗拱飞檐,雕龙画凤,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彩绘色艳、风铃声声,整座楼阁金碧辉煌、流光溢彩,挺拔屹立,气势雄伟、直刺云天。阁楼风格独特、造型优美,在弥勒及滇南地区具有一定的名气。

       竹园魁星阁面宽36平方米,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外围东西面各有廊房12间,北面有正大门,大门外有200平方米的空地,南临常年不断流的沙沟,北临千亩莲花塘。东有甸惠渠,西有新沟、甸溪河,遥映起伏连绵的东西山,四面被绿野色的田野包围,风光旖旎,溪流潺潺。野鸭、白鹭翩飞,布谷声声,彩云朵朵,故竹园魁星阁有: ““山水云中阁”之称。

     据传,竹朋坝子像一条巨船横压在龙的身上。西山红石岩压着龙头,东山文笔塔压着龙尾,魁星阁则压在龙身上。

     明末清初,竹园种植甘蔗成功,开始生产红糖、冰糖,竹园生产的红糖、冰糖因糖质纯,色泽黄红,甘甜醇香而畅销省内外,每年生产上百万斤的红糖、冰糖全靠马帮驮运销往省内外,马帮络绎不绝,商品经济贸易开始活跃起来。广东、广西、江西、四川、湖南、湖北、陕西等地的商人先后到竹园街开设会馆经商。竹园历史上地处交通要道,南宋时期曾是“市马古道”(上至滇池地区,下通越南)上的重要驿站。清乾隆28年(1736年),沿原来的“市马古道”扩修成“开广大道”,即由昆明——弥勒——竹园——文山——广东、广西的大通道。竹园是“开广大道”上的重要驿站。竹园魁星阁放置的“羊城碑记”碑文中记述: “明末清初,竹园地区引种甘蔗成功。古驿道一时间“坐贾磊磊,行商纷纷。’” 竹园街上的粤东会馆放置的碑文也记载: “竹园一埠乃滇南衡衢之枢,上通省会,北达京洛,下接两粤,商货络绎。”两块碑文的记述反映了当时竹园街的热闹繁华景象。在经济繁荣发达的情况下,竹园的文化和佛教也开始兴盛起来,板凳寨是竹园的私学的发祥地,以那庵寺为代表的寺庙遍及西山脚一带,可谓“经声凌北斗,乐韵贯南天。” 西边山脚一带寺院林立,私学盛行,文化兴旺、人才辈出。而东边及竹园街的文化氛围却远不及西边山脚一带的浓厚,人才也相对不如西边。为此,竹园街一些有远见的文化人和乡绅,纷纷提议并出资建一座魁星阁,降住龙头,压住西边文化发达的气势,让竹园东边特别是竹园街的文化经济兴旺发达,多出人才,超越西边。此举深得人心,建魁星阁的事就这样定下来了。魁星阁建在何处?大家共同商议后,从外地请来一位最有名气的地理风水先生,人称“罗道仙”,来给魁星阁撵地,罗道仙爽快地答应了邀请,但对魁星阁建在什么地方,他心里也没有底,于是他带着徒弟,手拿罗盘,在竹朋坝子的田野上,风餐露宿,东奔西走,几乎走遍了整个竹朋坝,但也没有寻找到一块理想的地址。一天中午, 烈日当空,蓝天白云、风和日丽,罗道仙和徒弟俩顶着烈日,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来到了离竹园街南头不远的大高粱地、小高粱地与歪头寨(解放后改名正兴村)三角地中间的一片甘蔗地里。当时甘蔗已经长到一米多高,罗道仙高兴地拿出口袋中的罗盘,正准备进行实测时。霎时,罗道仙手中的罗盘不动了。他突然晕倒在地里昏迷不醒,小徒弟吓得大声喊叫,但就是不见师傅醒来。一阵阴风从地而起,晴朗的天空顷刻间乌云翻滚,雷鸣闪电,大雨倾盆。罗道仙被一阵大雨淋醒。醒来后,嘴里不停地念叨“宝地,宝地,此乃风水宝地也! ” 此地,地势稍显凸起,离村寨不是很远,视野开阔。大小高粱地与歪头寨构成一个三角形,此地就在其中间,东边是大小高粱地,西边是歪头寨,南面是一条沙沟,常年溪水长流,北面不远处是上千亩的荷塘。此地是建魁星阁的理想之地。

      咸丰四年,岁次甲寅,孟秋朔七日,竹园魁星阁破土动工。当时,无任何建筑机械设备,要建20多米高的楼阁,可见其工程之浩大、艰巨。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施工的工匠是从通海请来的,琉璃瓦也是从江川用马驮运来。石头是从当地的龙潭哨山上采运来,木料是从石井庵后山上砍运来的。当时,竹朋坝子的东西山上都是森林覆盖,山清水秀,绿荫敝天。竹园街后山上长着有几十米高的松树,石井庵后山上的松树又高又粗又直,是做大柱子的好材料。可运输是个大问题,怎样才能把它运到施工工地,确有不少困难。据说,当年西山上的小水塘村有一个姓肖的中年男子,身高八尺,头大如斗,腰粗背阔,腿如中柱,气壮如牛,一天可吃一斗二升米。他用的盆是个大石盆,可以把一棵松树连根拔起,人们称他“肖大力气”。所以就把他请来当搬运工,建盖魁星阁的30根大柱子,全部是他一个人从山上扛来的。在建盖过程中,工匠们严格按图纸施工,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在建盖一楼时,一位师傅疏忽了,东南边的一个飞檐角没有按设计要求来做,飞檐翘起的角度不够,影响了整体的美观。师傅怕承担责任,在黑夜中偷偷放火烧了,重新来做。

      魁星阁的建筑工程、技术要求十分严格,管理有条不紊。 工匠们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整个工程按时、按质、按量圆满完成。竹园魁星阁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形态、气势上都是一流的,在整个滇南地区也有名气。

       听村里的老人讲,竹园魁星阁建好后,南面沙沟里淌了三天三夜的红水,是因为压在龙身上的缘故。也许是上苍对竹园人的厚爱和恩赐,不知咋的,竹园魁星阁建起来后,竹园坝东边一带和竹园街也确实出了不少人才。如新中国前的:赵  棨 : 新房子人,清禀生,民国初任广东省交通厅秘书,继任威宁县县长,被誉为“南滇才子” 。陈蒸:竹园街人 清末年间曾出任台湾省某县知县,钱仁培:土桥庄地人,1927年在昆明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脱党。回竹园后曾任竹园区教育委员、竹园区区长,竹朋中学校长。沈炯垣,竹园街人,1926年在昆明承德中学毕业后,回竹园从事教育工作,1943年任竹园小学校长至解放,后改从中医,为百姓看病治病。计采庭、计怀忠,竹园街人,擅长绘画、泥塑,父子两皆为画师,计采庭曾随师进北京颐和园彩画。计怀忠承父业,民国年间竹园、朋普、虹溪、丘北地区寺庙的塑像几大部分出自其手。王孔章,竹园街人,擅长戏剧,弦乐,1914年广东都督龙济光委托黄恩锡回竹园邀请以王为首的二十余人到广东观音山演唱,深受观众赞誉。还有当代著名的书法家陈鸿翎、祁希元,金融界的苏保祥等,可谓是人才辈出。

        魁星阁雄居竹朋坝子中,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登上魁星阁三楼,极目远眺,整个竹园坝尽收眼底,甸溪河从西山丫口冲出来后,就像是脱缰的野马,沿着竹朋坝子向南盘江奔流而去。竹园新沟从西北山脚下的黑龙潭喷涌出来,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弯弯曲曲从坝子中间缓缓流过,就像一根银色的项链镶嵌在绿色的田野上。早晨,甸溪河畔,烟雾缭绕,鹧鸪声声,阳光透过烟雾洒在河中,流光溢彩,绚丽多姿。明、杨绳武(弥勒人)有一首《甸溪烟雨》: “武陵何事苦迷津,一再逢春只自春。鸟鹊枝头千里雪,鹧鸪烟里百年身。浓云正隐梁山梦,过橹频劳楚水神。宿债日深风景怅,几时欲肯倍还人。” 傍晚,落日晚照,夕阳懒洋洋地躺在白茫茫的水田上,波光粼粼,野鸭、白鹭翩飞,山光云影,水天一色,美轮美奂。犹如唐代诗人王勃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此时此景,大有登上江南名楼《滕王阁》的感觉,气韵飞扬,神思奔涌。魁星阁既是寺院又是墨客文人聚会的地方,里面供有文曲星和其它佛像,有一只大鼓和吊钟。暮鼓晨钟,香火鼎盛,僧人念经诵佛,信徒烧香叩拜。当地的文人墨客会相邀登上楼阁,尽情欣赏竹朋坝子的美丽风光,举杯畅饮、挥毫泼墨,吟诗唱和。竹园街知名人士沈炯垣先生,擅长写诗填词,他经常与其姐夫董培之、钱苍锡等登上魁星阁诗词唱和,写有:《圭垓即事》三卷。其中《咏菊》三首。

      其一:推窗一望霜满天,万花凋零菊独妍。不是百花甘落后,晚秋惟有菊居先。

      其二:万紫千红尽漂流,独向东篱放晚秋。性与梅花同耐冷,问君原是几生修。

      其三:种的菊花万事修,浮云富贵复何求。陶然共醉一杯酒,消尽人间万斛愁。

       董培芝先生写的《登竹园魁星阁》: “重重举步上高楼,两手推窗望海舟。绿树荫翳分两岸,乾坤一笔掌中收。”

       物换星移,沧桑巨变。很遗憾的是先辈们的很多诗词和对联都在历史的风雨中消失了。笔者家就在歪头寨,魁星阁近在咫尺,从小在魁星阁里读书、玩耍长大,对魁星阁感情甚笃。曾写过一篇散文《夕阳秋水野鸭飞》登载在报刊上,赞美在魁阁楼上欣赏夕阳秋水,野鸭、白鹭翩飞的美丽晚景。并写有一首《魁星阁赋》: “紫阁雄奇撑云天,雕龙画凤巧玲珑。黑龙甸水环玉带,白鹤翠屏舞太空。稻禾甘蔗掀绿浪,莲荷映日别样红。魁星耀月文昌运,群英辈出追天梦。” (注:黑龙:黑龙潭水流入的新沟。甸水:甸溪河。白鹤:西山丫口南边的白鹤山,有白鹤栖息,山上有白鹤寺,据传是明末年间,少林“三老”之一的五枚大师所建并主持。古时有“鹤岭呈青” 之称,竹园八景之一。翠屏:文昌宫后山一带叫翠屏山,古时为竹园八景之一 “翠屏春晓 ” 。莲荷映日:竹园莲花塘,古时有“莲塘叠翠”之称,竹园八景之一。)

      民国十年(1922年),黄恩锡(人称黄老将军),竹园镇矣果村委会小法车人。早年追随广东都督龙济光屡建战功,曾任广东虎口要塞司令,琼崖镇守使,获少将军衔。1916年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擅自在北京称帝,龙是袁的心腹,极力拥戴袁世凯称帝。原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从北京秘密潜回云南昆明与云南都督唐继尧,在全国率先举起反袁大旗,通电全国并组成护国军出师讨袁,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袁世凯十分震惊,急电广东军阀龙济光出兵夺取云南,龙继光遂派心腹黄恩锡率领广东先遣军入滇与护国军作战,兵败滇南后潜回广东。1918年,黄辞去顾问之职,取道香港回竹园,在香港与逃亡在香港的唐继尧相遇并密谋回滇夺取云南政权事宜,黄欣然同意。1921年黄恩锡先回云南窜动滇南军队迎接唐继尧回滇主政,唐继尧打败云南都督顾品珍后,重新掌握云南的军政大权后,聘黄恩锡任顾问与之共事,黄拒绝,执意回老家竹园赋闲。其间,黄热心为家乡做好事,当他看到魁星阁破旧时,决定出钱把魁星阁重新改造修复,计划把30根木柱全部换成石柱。可想工程之浩大和艰巨,没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作后盾是无法施工的。他决定后,从通海请来工匠,外地运来石料,热火朝天地开起工来。石柱子全部打好完工,准备替换时。谁知东窗事发, 有人向云南省都督唐继尧告密说: “黄思锡在家中请通海的枪械师来开办兵工厂,想密谋造反(实际上是修理一些损坏枪支。) ” 唐继尧接到告密后,心里发怵。他与黄接触合作过,深知黄在滇南一带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只要黄出头振臂一呼,就会聚集起大批人马,威胁到自己“云南王”的宝座。遂起疑心,但又不敢公开捉拿,只得用计设下陷阱将其除掉。1924年冬,唐继尧派何海清、张逢春带着一个连的兵到竹园广东会馆住下,然后派一个排全副武装到小法车黄恩锡家中,将其押解到竹园街上。何海清见黄思锡带着手铐,忙笑脸相迎地上前为其打开手铐并痛骂那个排长: “谁叫你给老将军上手铐的,我们是来请老将军的。然后淫笑着说,“老将军,误会了,唐都督派小的来请你到省会昆明去叙叙旧。” 黄信以为真,心想唐继尧也不会对自己怎么样,也就没有什么戒心了。第二天一早就坐着轿子随队伍一起朝昆明方向走去。途中行至泸西圭山的洗衣裳沟时,突然枪声四起,护送人员扬言有土匪袭击,趁机将黄谋害。黄被谋害后,其长子也被人杀害,家庭随之败落,改造维修竹园魁星阁一事就中途搁浅了。那些打好的石柱子一直摆放到七十年代初才被生产队拉去它用,镶在魁星阁围墙大门旁的两块《竹园魁星阁碑记》《竹园魁星阁捐资修建碑》,一块被生产队拉去龙母沟桃冲沟里搭路桥,另一块不知去向。

       一九六四年前,竹园魁星阁一直无人管理。一九六四年竹园小学容纳不下竹园街上三个大队的学生,竹一、竹二、高粱三个大队各自开办小学,办到三年级。四年级后到竹园小学就读。七十年代初,各大队办初中,高粱大队的小学和初中就办在魁星阁里。后来统一称竹园小学附中,初中和小学全部并到竹园小学里。竹园魁星阁又闲置起来,无人管理问津。八十年代初,历经风雨沧桑,魁星阁两边耳房和大门全部被毁,楼阁、屋面多处漏雨,门窗、楼板被撬走。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座楼阁破败不堪,在风雨中飘摇中痛苦地呻吟、哀泣。

       历史的车轮滚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历史文物和古建筑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1985年7月,竹园区公所鉴于竹园魁星阁的历史价值和作用,向弥勒县政府提交了《关于修复竹园魁星阁的报告》,经县政府同意后拨款修复,使破烂不堪的古建筑重现昔日光彩。

       竹园魁星阁修复后,成了竹园地区的文化娱乐中心。在旁边建盖起了竹园文化站, 竹园镇 “妇女之家”也在里面,许多佛事活动都在里面举办,魁星阁里又有了生气,终年香火不断,信徒众多,有节会时热闹非凡。

       时隔30年,竹园魁星阁这座古建筑,历经风雨的侵蚀,破损严重,墙壁壁画模糊不清,门窗、柱子、装饰彩画油漆脱落,屋面漏雨,楼阁内的塑像破损面目不清。2014年,由《竹园镇妇女之家》牵头组织群众自发捐资,投资40余万元,对其进行改造修缮,使之焕然一新,再次重现昔日光彩。

      竹园魁星阁,不但是竹园地区重要的古建筑,而且还是研究竹园地区经济文化和“开广大道”的重要历史文物资料。《竹园魁星阁碑记》中记述了建魁星阁的起因、择地以及周围山川环境。                                                                                                                                                                                          竹园魁星阁中还放置有清雍正年间所立《羊城碑记》较为详实地记述了明末清初时竹园地区经济社会繁荣的景象。

        竹园魁星阁是竹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也是竹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历史与我们渐渐远去。记住历史、记住那些与我们远去的人和事物,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的一种社会责任。让历史告诉后人,让我们在先辈的足迹上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

    附:1,《竹园魁星阁碑记》

            2,《羊城碑记》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