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小吃 > 弥勒彝家宴的起源与传承

弥勒彝家宴的起源与传承

关键词:弥勒彝家宴的起源与传承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弥勒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nanshanw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64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弥勒彝家宴的起源与传承

天久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文化中,能够集中地反映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模块的莫过于它的服饰和餐饮习俗,如果说服饰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地认识一个民族表象的话,那么餐饮习俗则是一个民族内在的凸现。

以诚信著称的红河弥勒彝家人的餐饮习俗,从古至今,无不体现着彝家人诚信立世,质朴做人,热情好客的本分。

传说,自“刀耕火种”时代起,每年的秋季农闲,弥勒的彝家村寨都有举办一次全体村民参加的狩猎、美食加工,宴请贵宾和友邻村寨头人的公祭聚餐活动,古老的彝家狩猎,美食加工公祭聚餐宴会文化场景是这样的:

白天,全体村民在头人的统一指挥下,有的负责驱赶猎物,有的负责拉网围捕,有的负责伏击,到野外按既定的路线行猎,所获猎物一律归公。

晚上,聚餐地点一般选择村中最大的广场上,广场制高点设公祭神台,神台下布置为歌舞表演台,台下设主宾席,供来宾和陪客主人就做,主宾席下的广场上燃烧着数堆篝火。火堆的多少,依村民人数而定,火堆的上空用木头架起吊架,用一根铁链吊着吊锅供清炖菜肴用,火堆的四周坐满了烤火取暖和用木棍穿肉串准备烧烤的村民。夜晚的篝火发挥了:照明、取暖,火焰顶部清炖美食菜肴,底部木炭火取暖和烧烤美食的多功能作用。选用最好的猎物肉做美食菜肴,如果猎物不够,便要宰牛、羊、猪家禽补充,向宴会提供充足的上料加工美食,是彝家从古至今亘古不变的宴请意念。待清炖和烧烤美食菜肴成熟,各加工点要优先将做好菜肴盛装一些到祭祀神台和主宾席上。祭祀时辰到,碗中斟满酒,头人一声令下,炮乐齐鸣,鸣毕,全村民众跟随头人站立,虔诚面向神台行三拜九叩大礼,礼毕,头人将神台上的酒碗端在手上,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神灵保护村寨平安吉祥),拇指和食指醮酒洒向空中和地下各三次(意为敬天敬地),其余洒在神台下(祭祀神灵),毕摩不停地摇动着手鼓,口中不停地朗诵着彝经。公祭毕,头人率村民举杯向来宾敬酒,紧接着来宾回敬,毕,头人一声令下,歌舞伴餐晚宴正式开始。

首先上场表演的歌舞是“阿细跳月”,该歌舞以曲调优美,舞姿豪放而著名,是弥勒彝家歌舞的代表作,现已列为世界名曲。大三弦一响,聚宴人群欢乐激情显现,伴餐歌舞轮流出场,会场欢歌郁酒氛围形成,整个聚宴会场散发出香喷喷的美食味和喜洋洋的歌声,敬酒歌声此起彼伏,真是篝火通明,热闹非凡,高潮不断,欢乐无比。这就是弥勒彝家古老的狩猎、美食加工,公祭宴会的历史原型。它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和成效:

1、狩猎乃彝家人之所爱,全村得以狩猎同乐,对培养部落的团结协作有无可替代的演练作用;2、美食加工聚宴,全村男女老少皆大欢喜,顺民意,得民心;3、邀请贵宾和友邻村寨头人参加,具有沟通上下友邻关系的社交意义;4、祭祀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对村民具有精神安慰的效果;5、“哪点好吃吃哪点,吃完就算” 原则,为彝家加工美食做出了典范,成为彝家人宴请选料做美食的传统;6、歌舞伴餐,众所周知,彝家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就弥勒而言,是歌舞与餐饮文化融合的创造者和表演者,此举在茶余餐饮过程中为歌舞艺术的表演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展示和品鉴的平台。7、宴会余料的分配原则是,凡参与狩猎的人均享有平等的分配权,任何人不得享有特权,原始的平均主义在这里体现得实实在在。

上述彝家狩猎、美食加工,全村公祭的聚会晚宴,是弥勒彝家人始创于“刀耕火种”时代的宴席文化,源远流长,特色显著,是当今彝家宴的最早蓝本。现代除不再猎杀野生动物的文明内容外,其余内涵均得以发扬光大,它质朴的餐饮习俗毫不掩饰地凸现了弥勒彝家人的真实内在,它是当今弥勒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的民族特色餐饮文化品牌。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彝家宴这一古老的传统餐饮文化和世间所有的事物一样,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特别是美食制作选料经历了精选野生动物肉类或野生动物肉类不足,宰杀家畜补充,乃至不再猎杀野生动物,全部宰杀家畜的文明过渡。其余内涵如:舞乐迎宾,歌舞伴餐、敬酒欢歌,精选上料加工美食,为客人提供充足的美食物质和亲情服务产品均毫无改变的传承下来,成为云南影响深远的一方民族餐饮特色文化。

20世纪40年代,时住弥勒县城十字街的李炳祥馆子,主厨李炳祥师傅慧眼独具,看准了弥勒彝家宴,舞乐迎宾,歌舞伴餐,欢歌郁酒,上料加工美食的文化优势,迅速将彝家宴的这些优秀文化融入到他当时仅有的6个席台中来,菜肴发展到数百个,与他的诚信经营相辅相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李炳祥馆子迅速走红,成为20世纪40年代弥勒县城餐饮顶级店,随着李炳祥师傅的成功创牌,彝家宴文化也从此走向市场。

解放后,李炳祥师傅响应党的号召,带店入股加入我司(原弥勒县饮食服务公司)。1956年10月,弥勒县工商业改造完成,李炳祥馆子改造为“红星饭店”,席台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12个,李炳祥师傅主厨的彝家宴得以持续发展,声誉良好,民间留下了“情人见面,红星饭店”的传统印记。1975年,中央“红壤改良会议”在弥勒召开,筹办时,弥勒县人民政府投资在大旅社建起一个具有50桌席台的餐厅,成为弥勒最大的宴会厅,从此彝家宴品牌从十字街红星饭店迁入弥勒大旅社至今,从李炳祥师傅1943年创品牌至今,彝家宴已历74年共4代人的传承。2008年,为保护企业的这一文化遗产,公司申报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为弥勒“天久彝家宴”商标。从此,企业有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2011年,公司凭借企业1956年公私合营时的股东入股原始凭证,申报“云南老字号”,经云南省商务厅认定公司“天久彝家宴”商标为“云南老字号”,认证书编号为:YNTB-025。

综上所述,源于“刀耕火种”时代,仅有清炖,烧烤菜肴的“弥勒彝家宴”菜肴文化。自20世纪40年代公司前辈李炳祥师傅引入市场后,至今已74年。经过公司74年的实践历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助推下,“天久彝家宴”的菜肴文化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目前,公司可提供消费者选择的菜肴已达数百种,传统的彝家聚会宴、节日宴、庆功宴、海鲜宴及创新菜宴席一应俱全,餐厅增加到11个,席台增加到510个。与之配套的迎宾舞乐,歌舞伴餐,敬酒欢歌文化丰富多彩,且表演人员着装具有创新不忘本的现代风格,整个宴席文化已发展为有史以来的鼎盛时期。

“天久彝家宴”品牌的注册、“云南老字号”品牌的认定以及公司74年无食品安全事故的历史,极大的提升了品牌效应,大旅社门前车水马龙的景象,证明了民众对“天久彝家宴”品牌的认可和信赖,当年营业收入超千万,税利超百万,2010年1月荣获“云南餐饮名店”称号;2012年12月荣获“中华餐饮名店”称号;2013年10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最旺人气餐厅”称号;成为弥勒荣获国家和省级荣誉暨对国家税收贡献最大的民族特色餐饮文化品牌之一。

古往今来,最重要的兴业因素,不外呼诚信和文化,只有诚信,没有文化品牌注定走不远,只有文化,没有诚信的品牌必然死亡,一些大牌轰然倒下的情景,发人深省。然而天道酬勤,能够摒弃虚伪,脚踏实地行走之人,终就事业有成,这就是学会做人,才能成事的起点。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