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基本概况 > 福地弥勒 田园之都

福地弥勒 田园之都

关键词:福地弥勒 田园之都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福地弥勒 田园之都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nanshanw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924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弥勒县域概况

 

弥勒县位于滇东南,是红河州的北大门。辖区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辖10镇2乡,常住人口53万,其中彝、苗、回、壮等20个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42%,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份,是红河州国土面积和人口大县。弥勒县资源富集,环境宜人,历史人文悠久,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极其充足的条件。“十一五”期间,弥勒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全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等称号。

要素秉赋得天独厚。弥勒地处滇中滇南两大经济区的交汇部,属于昆明一小时经济核心区范围,是南下两广北上昆明的重要交通枢纽,县城距省会昆明130公里,距州府蒙自145公里,昆河公路贯彻腹地93公里,昆河公路与平锁公路在县内交汇。随着石蒙高速公路、云桂铁路的建设,处于滇南国际大通道重要交通枢纽的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弥勒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环境优美、土地肥沃、生态良好、冬无酷暑、夏无严寒,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弥勒很早就成为全省的粮食、烟草、葡萄、甘蔗主产区,素有“烤烟之乡、滇南粮仓、蔗糖之乡和高原葡萄之乡”的美誉弥勒盛产烤烟、甘蔗、葡萄先后形成了“竹园红糖”、“红河牌香烟”、“云南红酒”等“三红”中国名牌;县域内山岭纵横,水系交织,地貌类型多样复杂,蕴藏有丰富的矿产、水能、生物资源,已探明矿产资源有煤、铅、锌、锰等12种,其中煤炭储藏量10亿多吨,水能蕴藏量54.5万千瓦,可开发能量42.15万千瓦。弥勒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清末巨商王炽、明末兵部尚书杨绳武、抗日将领张冲、数学泰斗熊庆来、文学家孙髯翁至今闪烁着历史光芒。弥勒县是红河流域最具多元文化特征的民族地区之一,弥勒县与佛同名,独一无二的机缘促成了弥勒与佛文化的渊源,彝、苗、回等各民族祖先创造了多彩多姿的优秀文化,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舞蹈《阿细跳月》《烟盒舞》《兵器舞》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中优秀彝族歌舞“阿细跳月”曾于50年代在波兰华沙世界青年联欢会上奏响,并多次登上国际国内舞台,已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弥勒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彝族阿细跳月)之乡”。

经济发展成就斐然。五年来,县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县情、发挥优势、突破制约、乘势而上,全面实施“品牌立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三大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旅游服务产业化、城市建设精品化”四化进程,全县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2.52亿元,居全州第一位。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3.5亿元,比2005年的81.84亿元增加61.66亿元,五年年均递增8.6%(按可比价计算)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7.3:82.1:10.6调整为8.7:77.6:13.7;财政总收入完成12.97亿元,年均递增22.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95亿元,年均递增19.8%;争取上级财政补助9.62亿元,年均递增30.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5.5亿元,年均递增2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62亿元,五年来累计完成投资200.65亿元,年均递增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5亿元,年均递增19.3%;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4.56亿元,比2005年的44.25亿元增加60.3亿元,年均递增19.18%;贷款余额62.35亿元,年均递增7.02%;城镇化率达39.2%。县域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收入28211元,年均递增7.5%;农民人均纯收入4106元,年均递增14.2%。连续九届西部百强县(市)榜上有名,2008年被省政府评为“云南省工业十强县”。

新型工业化平稳起步依托红云红河集团大力扶持发展彩印、铝箔、滤嘴棒、包装箱等与卷烟生产相配套的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煤及煤化工、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葡萄酿酒、现代物流、新型建材等非烟产业。县政府出台《重点工业企业纳税大户奖励办法》、《加快弥勒工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中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从2010年开始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工业园区建设引导资金和融资资本金。鼓励并支持企业技术更新、扩建改造或引进新产品、新技术,一批老企业规模扩大、效益增加。华电巡检司电厂新增2台30万千瓦发电机组、磷电化工公司Ⅰ号、Ⅱ号黄磷电炉技改、红阳公司技改迁建、康和工贸集团引进植酸酶生产线、吉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玻璃生产线、红河云牛乳业加工生产线、轻质复合夹芯墙板厂、60万吨水泥粉磨站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通过电网改造和开发南盘江水资源,先后建成装机10.8万千瓦的雷打滩水电站、7.5万千瓦的糯租水电站和220千伏朋普变电站、110千伏湖泉变电站。通过矿产资源整合并利用褐煤资源,推动煤及煤化工产业从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从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型,《夸竹矿区总体规划方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东送集团2×100万吨/年褐煤提质余热发电循环经济项目、红河锦东30万吨/年氨醇技改项目、吉成能源100万吨/年煤焦化多联产项目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获省州批准。艺丰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砉红石材厂扩建、90万m3/年商品混凝土加工厂、城市液化天然气管网工程、东风包装制品厂10万吨/年纸板技改、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技改等项目陆续开工。2010年,县域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174亿元,同比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2.21亿元,增长9.4%。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落实较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

农业产业化异军突起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核心,紧扣规模、品牌、市场、效益四个环节,从改善并提升农业基础条件入手,按照“巩固提升粮、烟、蔗、畜,加快发展菜、果、花、药”的思路,大力扶持和发展设施农业及特色农产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十一五”期间,全县通过实施烟区水利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重大水源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建成虹溪排洪隧洞、龙母沟水库和新哨东部灌区、朋普庄田与弥阳章保片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招纳支渠防渗工程等一批重大水利设施,完成者圭、招北、白云、杨梅冲、保云、歪者山、岔河、黑果坝等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被列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试点县;完成竹园、朋普、虹溪、西二、巡检司、新哨等6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改造中低产田8万亩;新建地边水窖、水池、沟渠、管网、坝塘等烟区水利工程35089件。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弥勒县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快特色蔬菜花卉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县财政共安排717.58万元资金,扶持坝区乡镇重点连片、规模发展花卉、蔬菜、葡萄等优质、生态、附加值高的设施农业,扶持山区乡镇发展石榴、冬桃、金杏、芒果、金银花等特色农产品,在山区、半山区尤其是在西部连乡公路两旁连片、规模发展核桃产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布局基本形成。2010年底,全县共建蔬菜、花卉等设施农业1.8万亩,特色蔬菜、瓜果基地13.66万亩,优质葡萄3.7万亩,核桃35.3万亩。通过土地流转、承租吸引外来客商或本地企业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并辐射、带动农民改变传统、落后生产方式,全县拥有农机8371台,农机作业面90.8万亩,农机化水平居全州前列。通过成立农村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建设乡镇集贸市场、农产品专业市场并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将农户家庭经营与现代农业相连接,全县新建或改建集贸市场20个,成立各类专业协会或合作社30个;引进并扶持发展云牛乳业、唐氏特种养殖等龙头企业,出台扶持发展奶牛、黑山羊、红骨羊等特色养殖的相关政策并兑现奖励资金,全县共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6户,规模养殖户430户,养殖示范户680户,养畜示范村34个,带动10.1万户农户从事产业化种养和销售。加快品牌农业建设步伐,7家企业获得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红河”卷烟、“云南红”葡萄酒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旅游服务产业化取得突出成效围绕把弥勒打造成“云南省重要旅游城市”和“云南省休闲度假旅游示范城市”的目标,坚持一手抓规划,一手抓项目,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2007年5月被省政府确定为云南省七个旅游经济强县试点县,2008年11月红河州委、州政府在弥勒召开全州旅游发展现场会,2009年8月省政府召开弥勒旅游产业发展现场办公会并形成《会议纪要》,我们不仅享受到云南省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优惠政策,还直接得到省政府2009年新增3000亩用地指标和360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资金补助。县财政安排1000万元,以《弥勒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为基础,编制完成《弥勒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及其5个控制性详细规划、《弥勒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弥勒县旅游业发展策划》、《弥勒县城市照明专项规划》和《弥勒县城区水系规划》。土地、城市、旅游三个规划互为补充,充分体现“中国一流、世界水平”的理念,既为农民县城向旅游城市转型提供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又为引进并建设高端旅游项目拓展更大空间,一批集休闲、运动、康体、养身为一体的高端旅游项目进驻弥勒。2008年以来,相继开工建设弥勒财富新天地文化旅游综合项目、湖泉金秋运动休闲中心、红河春天健康运动休闲度假村、东南亚民族生态园、葡萄观光大道、山水人间旅游小镇等重点旅游项目。红河投资公司高尔夫练习场正式运营,红河春天健康运动休闲度假村山地徒步运动中心进入试运营,红河苑商业区一期、财富新天地商业步行街、湖泉金秋旅游小镇样板房相继建成,葡萄观光大道即将通车。从2007年开始,我们主动参与一些权威机构举办的高端旅游论坛和旅游交易会、推介会,成功申报“国家园林县城”,成为云南省首批获此殊荣的两个县城之一,编纂完成《云南·弥勒自驾游宝典》,借助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高端媒体强势宣传推介弥勒旅游。我们通过完善景区服务设施、强化行业监管和从业人员培训等,不断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已建成并具一定规模的旅游景区景点6个,星级宾馆、酒店7家,全县出租床位达10500个,国内旅行社3个,国际旅行社分社1个,旅游汽车公司1个。2010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90.4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135.22万人次,年均递增2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47亿元,比2005年增加6亿元,年均递增38.5%。旅游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带动了酒店、餐饮、房地产、商品超市以及金融、保险、邮政、中介、网络、信息技术等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9.5亿元,年均递增13.3%。

大力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基础更加巩固抓住云桂铁路、石蒙高速公路等国家和省重点项目建设的机遇,实施并建成一批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的重大工程。“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新建西部连乡公路、弥师二级公路、巡小公路、平锁高速公路、虹宣公路等重点交通项目,由国道、省道干线组成的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累计争取中央和省州补助资金1.1亿元并由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和通达、通畅工程,修建通村水泥路106条274公里、弹石路41公里、砂石路637公里,新建乡镇五级客运站9个、棚式招呼站16个,截止2010年底,县境公路实有里程1805公里,乡镇通车率100%,行政村通车率100%,自然村通车率96.8%;石蒙高速公路自2008年10月28日开工以来,弥勒境内94.1公里的主线征迁工作全部完成,兑付征地拆迁补偿款3.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9.99亿元;云桂铁路弥勒段自2010年6月9日开工以来,兑付征地拆迁补偿款375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亿元。投资4亿多元,实施并建成弥勒会堂、文体中心、行政中心、弥勒高级中学、公安局技侦楼、财政局综合楼、文化艺术博览园和湖泉广场等重大市政工程;启动旧城改造,物资公司片区的巨人财富中心建成并交付使用,喷泉片区金辰时代广场完成大部分房屋拆迁;多渠道筹资9000多万元,新建或改造市政道路20条共11.62公里,总投资9亿元、总里程6.5公里的昆河二级公路弥勒城区段拓宽改造工程于2010年10月28日开工建设;投资1116万元新建城市供水管网29公里、改造老城供水管道7.1公里,总投资1.36亿元新建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各1座。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强化和谐弥勒建设,有效促进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保证教育事业优先地位和文化、广播电视、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追求和健康需求。“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资金3.63亿元,新建或扩建中小学校舍面积17.3万平方米,排除危房面积4.2万平方米;义务教育完成率保持在96%以上,高中阶段教育率达68.88%,高考录取率达90.48%,高考、中考成绩稳中有升,连续多年在州内领先;2010年12月代表云南省接受国家教育督导团的“两基”评估验收;以庆来学校、滇南武校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迅速崛起,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3878人。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文体中心,并多次承办包括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在内的国内顶级赛事;新建8个乡镇文化站、17个村文化室、47个农家书屋和2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圆满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成功申报“阿细跳月”、“阿细先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功承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可邑村学术考察活动;成功承办“爱心甘露、滋润红河”首都文艺工作者赴云南红河抗旱救灾公益慰问演出活动,从2009年开始,连续举办“中国·弥勒阿细跳月节”,并通过人大决定将其固定为弥勒传统节日,以法定形式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大家乐”广场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可邑村被评为首批“全国生态文化村”,西三镇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历时近5年的《弥勒县志(1978-2005)》出版发行。我们高度关注群众身体健康,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城乡村环境卫生整治,总投资2799.23万元建成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和123个村卫生所,成功处置传染病疫情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投资1294.85万元先后启动朋普、竹园、虹溪、西二、巡检司、新哨、五山、西一等8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项目及县计划生育服务站综合楼建设项目,7961户农业人口家庭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兑现各类奖励和补助金1350余万元,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顺利完成弥勒县广播电视台经营权的移交和重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累计安装完成20106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5.33%和95.51%。城乡社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从2009年开始,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年人每月享受55元的养老金,为年满80周岁老年人每月发放20元保健补助,为年满90周岁老年人每月发放40元保健补助,为百岁老年人每月发放200元长寿补助国家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全县参保人数32.06万人,参保率达99.06%,居全省第一全县共审查批准城市低保对象4385户7111人、农村低保对象5924户10026人,每人每月享受65元至299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对五保户、低保户、优抚对象、农村特困户、因病、因残无力自救的特困家庭,从医疗、物资、资金等方面实施救助。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44.1万人,4年来累计减免补偿270.67万人次,支付基金1.46亿元。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费、学杂费,贫困家庭寄宿生每人每月补助小学75元、初中100元生活费。免费为1134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发放各种补助金320万元,安排残疾人就业1700人次。投资4631.57万元建成廉租住房3.36万平方米,发放租赁补贴87.65万元。投资6113.88万元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项目7775件,解决了12.8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兑现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补助3787.5万元,受益农户9313户。整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1.7亿元,完成新农村示范村建设205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40个,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03亿元,林业小额贷款3212.3万元。兑现粮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生产资料增支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奶牛保险补贴和汽车、摩托车、家电下乡补贴共2.1亿元。加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全综合治理和普法、依法治县工作,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林权制度改革、农垦体制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改革发展协调推进,安定团结的社会大局更加巩固。准确把握维稳形势的新特点、新动向和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弥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完成“五五”普法、“三五”依法治县工作,有效维护了社会治安大局的持续稳定。强化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服务意识,以县政府工作报告为督查重点,着重抓好省州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领导重要批示件和立项查办事项、县政府常务会和专题会等重要工作的办理落实。

党建工作亮点频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层党建创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先活动等为契机,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建工作亮点频现,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按照“硬件设施标准化、制度建设规范化、组织活动经常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载体和模式,全县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探索出代表联系服务群众“1+7+15”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并在全县推广,有效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促进和谐的能力。这一模式得到了省州党委和组织部门的认可,并入围第一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名单。西三镇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按照“抓点促面、典型引路”的要求,全县启动了24个创先争优活动示范点建设,典型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凸显。以“强执行、抓创新、聚人心”为主题,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和党风廉政“一票否决”制度,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体系,强化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形成了优良的党风,凝聚了党心民心,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五年来,在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沉着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金融危机、百年旱灾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冲击,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及云南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的发展机遇,不断探索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县域经济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和谐弥勒建设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开创了全县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